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大家辛苦一下,特别是党员干部一定要冲在前面,下个月我们的黑青稞就可以丰收了,我们一定要提前把农机设备维护好……”
党员干部在田间地头践行初心,群众在发展中收获幸福。从产业兴旺到治理有效,从人才辈出到民生改善,党建引领这颗“红色引擎”正驱动着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乡村振兴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筑牢桥头堡 强化基层根基
“乡村振兴,党建先行。”囊谦县委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列为“书记项目”和“一把手工程”,构建起“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县级领导蹲点推动、联点单位进位落实、纪委监委盯梢跟踪”的攻坚体系。同时,囊谦县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堡垒工程”工作要求,以标准化建设夯实组织基础,以精准服务激活基层动能。
香达镇拉宗村曾因党员活动室破旧,党员开会只能挤在村委会办公室。县委书记调研时发现这一问题,当场协调资金启动升级改造。三个月后,升级改造的党员活动室投入使用,不仅配备了会议桌椅、图书角,还平整了院落。拉宗村党支部书记白玛代青说,升级改造后的活动室成了“议事厅”,村民们有矛盾都会来党员活动室调解,有困难也会来此求助。党支部还结合农牧区生产生活实际,将集中学习与牧区课堂、微课堂相结合,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流动党课”等活动,建立健全党员考勤与考核制度,将参与党组织活动情况纳入党员年度评议和评优评先标准,对无故缺席超规定次数的党员进行谈话提醒,有效强化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囊谦县委书记带头走遍全县69个行政村,田间地头听民意、现场办公解难题,推动34个村(社区)党员活动室完成标准化规范化改造,让党员群众有了“议事堂”“暖心屋”。同时,选任35名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和77名村级助理员扎根乡村,他们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民情联络员,更是发展服务员,与村干部并肩作战,让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全面提升。
在着晓乡,功能提升的党员活动室里,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座无虚席,党员们围绕青稞种植、牦牛养殖等产业发展议题热烈讨论;在毛庄乡,村级助理员协助村干部梳理发展思路,短短半年就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一个个坚强的“桥头堡”,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点燃驱动力 壮大集体经济
近年来,尕麦村通过率先开展藏羊养殖,打破了囊谦县“不养羊”的历史传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成果不仅让农牧民群众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甜头,也为今后村集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2020年以前,尕麦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随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尕麦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了进一步推动村子发展,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了畜牧业发展,但是养羊还是养牛却成了一道难题。
“调研后我们发现,囊谦县无从事藏羊规模化养殖先例,但是周边县城藏羊规模化养殖收益良好。我们认为,尕麦村有丰富的牲畜养殖经验,更重要的是藏羊养殖周期短,产生效益快,所以我们向县、乡政府申请建设尕麦村藏羊规模化养殖试点。我们有信心,可以让藏羊养殖变成尕麦村的‘摇钱树’。”尕麦村党支部书记东尕说。
去年尕麦村分红藏羊250只,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总价值约75万元。
“腰包鼓起来,群众笑起来。”囊谦县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让党建引领转化为富民实效。
对32个重点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了全轮换,统筹全县企事业单位资源,派遣37名党建指导员、82名产业指导员下沉乡村,形成“单位联村、党员联户、结对共建”的帮扶格局。同时,用活“百企联百村·两新助振兴”和“一联双帮”机制,推动企业与村庄结对共建,引入资金、技术、市场资源。
如今,69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年收益逐年增长:吉曲乡外户卡村依托黑青稞和牦牛产业,年收益达80.11万元;着晓乡茶哈村发展红盐系列产品,村民分红85.77万元,带动40余户群众就业;东坝乡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藏羊养殖产业,实现村民有收入、产业有增效……从“输血”到“造血”,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党建引领下的乡村产业正茁壮成长,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共绘同心圆 构建和谐乡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囊谦县通过“走出去学、擂台比练、本土培育”三措并举,打造了一支懂农牧区、爱农牧区、爱农牧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组织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驻村干部“走出去”,赴先进地区学习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经验;举办“擂台比武”活动,让村干部们同台竞技、互学互鉴,在比拼中找差距、明方向。同时,依托科技特派团资源,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座,将前沿理念送到田间地头。
更重要的是,囊谦县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还培养出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尕羊乡茶摊村干部布加,在培训后掌握了牦牛改良技术,带动周边10余户牧民增收;娘拉乡娘麦村的“种菜能手”成林,用高原温棚让乡亲们吃上了新鲜蔬菜,更是铺开了村民致富路。如今,这些本土人才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产业兴,也要治理优。囊谦县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创新“七级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一户群众;深化红色物业建设,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完善机关社区“四个一”结对共建机制,推动9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政策宣传、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志愿服务700余次。
在囊谦县的社区里,机关支部与社区支部结成“对子”,形成“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共建格局;在牧区,村级网格员骑着摩托车走村入户,及时化解邻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从“管理”到“服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正变得更精细、更高效,绘就出一幅“党群同心、邻里和睦”的和谐画卷。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