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绿锁沙丘。
以时间为序串联青海防沙治沙历程,沙珠玉必是醒目一子。当身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看到那一处处赤裸的沙地被绿色覆盖,我们便对“战风斗沙、日月换天”的理解更加具象。
今年48岁的赵雪彬是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副站长,也是沙珠玉的第三代治沙人。1997年毕业后,他决定回到沙珠玉工作,一方面是听从了父亲的劝告,但更主要的是想让爷爷和父亲为这片土地付出的心血得以延续。赵雪彬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一干就是28年。
当问及这些年的付出,他甚至不用一个辞藻去形容,只是围绕技术创新和突破展开话题。“如今探索出采用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灌溉造林与无灌溉条件下扦插、直播造林相结合的荒漠化防治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赵雪彬直言。
眼前的一处沙丘,是今年治理的区域,沙幛把流沙固定在一定区域内,方格内的沙生植物,以顽强的生命张力,与干旱和贫瘠较量。赵雪彬说,这些苗木在栽植时通过“水冲深栽造林技术”保水,而后就完全交由自然生长。望向远处沙头上生长茂密的植物,我们既能联想到烈日下治沙人辛劳的场景,也能联想到他们的艰辛和不易。
从小听爷爷讲治沙的故事,长大后便看着父亲为防沙治沙付诸心血,再后来自己参与防沙治沙。赵雪彬的经历也见证了一路变化:“第一代治沙人是最苦的,都是人背肩扛种树固沙,为农田稳产筑起‘林网’,第二代治沙人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丰富树种的同时还通过麦草沙幛固沙,再到第三代甚至后来,技术实现了突破,效率也更高效,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智能集成温室。
在沙珠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摸清了本地区沙漠化的发生机制、风沙运动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危害方式,总结了一套高寒地区荒漠化防治模式和经验。先后从省内外引种乔灌木树种60余种,从中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生长的10余个优良树种。沙珠玉已经成为青海防沙治沙的典范,形成一个由封沙育林草区、固沙试验区、农田林网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防护体系,并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卓玛吉来自沙珠玉乡珠玉村,农闲时她都会到苗圃务工,已经有七年多了。去年两个月她挣了1万多元,今年每天也有150元的务工收入。赵雪彬告诉记者,每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会为周边近千人提供就业,去年劳务费支出达200万元。这不仅让大家在家门口挣了钱,也能够积极引导当地群众身体力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
因为常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突破,如今我国第一个高寒荒漠区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海南州青藏高原沙生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在此落地。技术人员范文秀介绍,目前在智能集成温室内建成24个苗床,利用成熟的育苗技术,采取扦插育苗和容器播种育苗方式开展沙生植物良种选育工作,繁育沙生植物25万株。同时还建成种质资源收集区、种质资源扩繁圃、采条基地和采种基地。
一株株培育的幼苗长势良好,范文秀说今年冬天要把它们移到室外练苗,综合分析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效益,如果适宜将在明年种植,丰富植物种类。今年4月起,范文秀和同事前往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地开展沙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共收集花棒、胡杨、柽柳、梭梭等沙生植物110种、152份,霸王、沙枣、沙冬青等沙生植物种子18种23份。
同时,还首次在省内开展沙生植物调查和收集,共收集刺叶柄棘豆、罗布麻、胡杨等沙生植物54种68份,并对收集的活体植株定植、收集的插条扦插、收集的种子保存,并开展各树种及不同种源沙生植物抗旱、抗寒、耐盐碱等多项适应性研究工作。
群众就近务工。记者 宋明慧 摄
“以收集、保存沙生植物种质资源为目的,不断引进优良沙生植物,筛选出具有抗寒、抗旱特性的植物材料来进行培育,重点保护青藏高原乡土沙生植物种质资源,改善沙生植物种质健康生长环境。”范文秀告诉记者。
将近70年,沙珠玉的一草一木记录下太多的感人故事,当成排的参天大树成为农田的“守卫”,当顽强的植物锁住流动的沙丘,当无尽的绿色与旱瘠对抗,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用行动写下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奇迹。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