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为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提供组织保障
省公安厅政治部主任 李玉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角。青海“十四五”规划全面擘画,确保“十四五”规划得到全面落实,要提供组织保障,把治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一要坚持不懈“用好人”。用什么样的人就树立什么导向。治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首先要选好“班长”、配强班子、带好队伍,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让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用武之地。“三种人”坚决不能用:一是左右摇摆的人,表现为立场不坚、见风使舵、随波逐流;二是黑白两道的人,表现为嗜好不良、不三不四、江湖做派、同流合污;三是两面三刀的人,表现为表里不一、牢骚满腹、传播是非、煽风点火。在这方面,任何时候都要严格做到不留“暗门”、不开“天窗”。
二要持之以恒“培生态”。政治生态就是干部的土壤。治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驰而不息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养成依法依纪依规办事的习惯。通过以上率下、示范引领,建立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相互信任、理解、支持的良性关系,做到亲密有度、公私分明。通过大家齐心协力,使每一名干部做到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以干事创业为荣、以廉洁奉公为傲,共同营造谋事、干事、成事的浓厚氛围。
三要下大气力“定标准”。考核是“指挥棒”、“风向标”,治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考核工作做细做实。要进一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解决好“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突出问题。要把考核识别干部放在平时、融入日常,经常开展摸底调研、跟踪考察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了解干部,提高考核的精准度和公信度。真正做到考实、奖准、罚对,让“南郭先生式”的干部无处遁形,让“为徽宗镀瓶式”的干部没有市场。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陈永祥
此次专题学习研讨班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富有成效,是一次时机好、收获多、感悟多、启发深的高质量培训活动。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之“力”,明辨面临之“势”,坚定梦想之“信”,理清发展之“思”,强化落实之“举”,锤炼干事之“风”,夯实党建之“责”,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信念,从政治要求把形势、看问题、谋思路、做决策、抓落实,以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衡量对标自己。以提升政治“三力”具体行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升态势没有变,前进道路上仍会遇到各种困难挑战。要审时度势,辨“势”抓“时”,推动新青海建设取得新成就。处于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期、奋进期,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近,对中国梦越来越有信心,同时也深知,实现中国梦我们肩负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
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更高需求为目标,重点抓好构建八大体系、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完成十四项重点发展任务,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普及巩固提升、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和内涵式发展等。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思政工作专项行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新发展阶段要求的教育组织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牢固树立优先发展教育思想,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坚持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巩固扩大主题教育及作风专项整治成果,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过硬作风谋事干事,落实完成好“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党的建设已作出全面部署,实现教育发展目标,要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定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坚定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高效运行,严格落实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打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持久战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杨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保护好青海湖、保护好水生生物是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离不开青海湖区域生态保护。青海湖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它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安全,既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又是青藏高原生物物种的宝库和基因库,具有重要生态价值。青海湖裸鲤作为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物种,是青海湖水生生物——鸟类——草原复合生态共生体系中的纽带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在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以鱼净水、以鱼抑藻、以鱼控草的功能在生态保护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实行青海湖封湖育鱼,保护好青海湖裸鲤,是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增长到2020年的10.04万吨,达到原始蕴藏量的31.38%;青海湖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体自净能力明显提高,湖面、湿地面积持续扩大,水生生物和野生动物数量同步增加。
坚持久久为功,坚决打赢水生生物保护持久战。做足“加法”,加快恢复。深入挖掘潜能,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与研究,建立青海湖裸鲤生态保护综合智能系统,为青海湖裸鲤科学保护、利用奠定基础。做实“减法”,减少偷捕。采取日常巡查、联动检查、定期督查、交叉互查、随机暗查、有报严查等“六查”方式,斩断非法捕捞、贩运和销售地下链条,细化行政处罚和司法追究、公益诉讼等法规,从源头上减少杜绝违法行为。做大“乘法”,形成合力。创新宣传方式,采取“七进”等方式开展政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深化湖长制、生态管护员和志愿者管护机制,发挥社会共管作用。做好“除法”,除去无为。加强组织领导,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六包”网格化管理,强化督导考核,确保各项责任落实。
综观发展大势 深研发展大事
省水利厅副厅长兼省引黄济宁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 石建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赋予“四个全面”新内涵,厚植“五位一体”新内容,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安全发展新底线,都是我们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更是我们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结合省情民情行业情,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力。
综观发展大势,系统谋篇布局。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立足“两个没有变”的省情特征,分析出“四期”叠加的特点。联系如何履职去思考,要想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就要深研细究这些发展大势,落实到工作谋划和推进中,增强“四个意识”,承接上级部署,心怀生态、民族团结等“国之大者”,坚决贯彻落实。增强机遇意识,坚定必胜信心,发挥省情和行业优势,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坚持问题导向,尽快补齐短板。争取优惠政策,切实加大投入,把弱项弥补好。坚持系统思维,着力高质量发展,既要解决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深研发展大事,突出工作重点。在“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牵引下,融入国家战略,用足用好重大政策,审时度势、抢抓时机、充分衔接、政策保障,取得实效。科学谋划全局,践行高质量发展,立足新省情,着眼现代化,目标精准化,措施具体化。突出发展重点,推进重大项目。青海的发展,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离不开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网络,着力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积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体制,青海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下足功夫、用足精力,让改革产生活力,让创新成为动力。落实各项任务,明确责任事权。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总结成效和问题,研判形势和路径,制定目标和任务,推进建设和改革。
深刻认识深入学习深化宣传
青海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罗藏
参加第二期专题研讨班的学习,深化了认识、提高了站位、开阔了视野,收获颇丰。深感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和党的新闻工作者,要进一步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在新起点上推动党媒宣传工作开新局、谱新篇。
深刻认识。通过学习,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以及《建议》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核心要义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了对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的把握。引领我们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高度,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贯通的高度,“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的高度,丰富伟大实践的高度,进一步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的重大政治意义、战略意义、里程碑意义、时代意义、实践意义。
深入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压实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做为重要政治任务的政治责任感。引领我们一定要认真读原文、悟原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党中央及青海省委的《建议》全文,认真学习我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第一抉择、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目标追求、把保护“地球第三极”作为最大担当、把培育“四种经济形态”作为现实路径、把打造“五个示范省”作为总体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
深化宣传。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了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伟大实践中有更大作为的政治使命感。引领我们一定要以领袖思想为指导,紧紧扭住“15字”使命任务,全面准确、系统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准确、系统深入宣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奋斗新征程、建设新青海的火热实践。激励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推动海东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海东市副市长 袁波
结合海东民生工作实际,准确把握民生事业发展的问题和瓶颈,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为海东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民生保障。
抓好“健康”主线,为群众谋平安。将“健康海东”行动主动融入“健康青海”乃至“健康中国”建设大格局中;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疾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发挥中藏医药治未病优势,大力推动市、县区两级医院学科建设,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完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监管模式和综合监管体系。
追求“提升”高线,为群众谋长远。立足海东统筹“城市崛起和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优先发展教育基本战略,落实海东市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抓好“七个转变”。通过调整教育布局、改造提升现有校园环境、新建各类学校、提升教师能力水平等务实举措,推动海东走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步伐。
注重“公平”标线,为群众谋保障。努力实现医疗救助制度全覆盖、健全完善医保监管体系、着力提升医保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构建四级医保信息网络、全面梳理医保服务事项、简化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慈善捐助、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动海东展现全省医疗保障均衡的新作为。
守牢“稳定”基线,为群众谋太平。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的基础事业来抓,筑牢海东河湟儿女民族团结的思想之基、法治之基、组织之基、群众之基、产业之基、生态之基、文化之基,推动海东打造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
兜住“民生”底线,为群众谋福祉。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广泛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群众的不同需求更好地服务群众和引导群众,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着力点,重点做好救援体系建设、完善筹资机制、规范志愿服务、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等工作,继续强化海东市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海东发挥全省群团服务组织的新优势。
加快推进青海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余云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青海具有冷凉干燥气候、绿色能源充沛、地域辽阔等特点,非常适合数字经济产业建设和发展。
建设畅通的“网络高速”。5G网络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要结合国家新基建战略,着眼各行各业对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全力打造以5G为中心的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分布式云等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网络规模、网络能力、网络体验方面迈上新台阶,畅通经济社会信息大动脉。
打造广泛的“应用高铁”。5G网络应用,不仅为远程交互、智慧交通、文化娱乐等生活领域带来广阔空间,并将深化产业跨领域、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催生信息服务新场景、新产品、新业态,引领社会新需求,创造经济新增长。要充分挖掘、开发省内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海量需求,推动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5G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加快推动5G应用向垂直行业延展,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推进端到端产业链成熟,广泛促进各行各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构建数字经济新生态。
形成特色的“创新高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拥抱数字变革、借助资源比较优势,构建了独具青海特色的“1119”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体系。要发挥DNS根镜像服务器、国际互联网专用数据通道、高原大数据中心作用,加速打造西部云基地,形成IDC产业备份中心,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产业的孵化,立足信息服务全产业分工、全链路协同的创新特征,集中科研力量,优化研发机制,攻关核心技术,强化产研协同,形成系统化多层次信息通信服务能力,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扛起使命担当 办好银行业金融机构自己的事
交通银行青海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张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发展蓝图、规划实践路径、作出战略部署,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注入了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领悟全会精神,胸怀“两个大局”,找准发展定位与奋斗目标,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做“十四五”时期的奋进者、开拓者、建设者。
秉持担当实干,深刻把握好“十四五”时期青海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总体布局、发展战略,围绕青海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省份的特点,大力发挥交通银行在城市道路交通、服务实体经济和城镇化建设方面的品牌和集团优势,结合青海“五个示范省”建设、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契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重点支持符合“四种经济形态”引领省域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的产业、行业及企业。同时,坚持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系统观念和数字化转型思维,重点围绕“线下场景线上化、线下线上融合化、融合场景平台化、多元平台生态化”趋势,提高数字化建设与金融科技赋能在青海落实落地。
坚持履行使命,做强普惠金融,推动我省实体经济发展。重点聚焦青海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禀赋、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优势,紧抓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三江源”生态保护、铁路、机场、公路等新基建规模化建设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市场与客户需求,加大对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高原美丽城镇建设、生态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分析与介入力度,实现金融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围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深化内循环建设、助推民生消费等新阶段发展要求,坚持市场思维,深入摸排市场和客户需求,积极争取对青海的资源投入,落实服务“六稳六保”责任机制,重点围绕普惠金融、民营企业、乡村振兴、市场消费等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真正为青海广大群众办实事。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