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提出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高、达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求和重要保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那么,如何丰富和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笔者认为,除了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之外,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激发农村牧区文化新活力,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多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培育明礼守法高素质的城市居民,是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基础条件。丰富和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就要多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比如说,多安排和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多组建“文艺轻骑兵”“红色宣传队”“文化大篷车”深入基层社区、农村牧区、田间地头、草原戈壁慰问演出,把最好的“精神食粮”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多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汇演、戏曲小品、红歌比赛等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百姓体味当下幸福美好生活,体会当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一起推动构建与我们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我们的大国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
要多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和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有“量”的扩大更有“质”的提升。所以,要不断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百姓生活质量,满足群众精神追求。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沉到基层一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沃土,坚持讲政治、讲原则、讲团结,讲艺术、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讲奉献、讲感情,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努力创作和生产一批贴近实际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风貌,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优秀作品,真正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强群众心灵获得感,不断擦亮城乡文明底色。(徐友才)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