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政策解读
在青海大地上,30万残障人士靠着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在全社会的爱心帮助下,不畏艰难、自强自立、拼搏向上,在脱贫致富奔小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交出了满意答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对于残疾人来说,体育赛事对于他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是一个很好促进,参与体育活动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采访我省残疾人运动员备战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的奋力拼搏情景,我们深切感受到新时代的残疾人生命、生活同样可以很精彩,残疾人同样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毅力和精神是全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
每一枚奖牌的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一名残疾人运动员的经历,都是一段传奇
近年来,我省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残疾人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残疾人体育工作不断发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日趋活跃,残疾人运动员超越自我、顽强拼搏,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为我省赢得了荣誉,鼓舞了全省各族人民。
3月16日,云南丽江。当记者见到年仅19岁的伊有花时,她正在全力备战第十一届残运会。伊有花是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三庄村人,这个看上去被晒得黝黑的农村小姑娘,有着天生的运动细胞,两年前第一次参加全国残运会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9年8月27日,土族姑娘伊有花在全国第十届残运会中两次刷新全国纪录,夺取青海代表团在残运会残运项目上的首枚金牌,这也是我省运动员残运史上首枚女子田径项目金牌。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伊有花说:“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我要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挑战,力争取得满意的成绩。”
2019年第十届残运会结束后,我省成立了田径集训队,备战第十一届残运会。田径集训队有来自我省自各行各业的10名残疾人运动员,他们年龄最大的29岁,最小的16岁,平均年龄只有20岁,有将近一半的运动员都是首次参加训练的新生力量。
残运会是属于全国残疾人群体的体育盛会,也是展示新时代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勇于拼搏的重要舞台。为了备战今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的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我省残疾人运动员早已开始厉兵秣马、刻苦训练。
2021年1月10日在丽江集训以来,田径集训队的教练和运动员每天都重复着在训练场和宿舍间“两点一线”的生活,休息时间也只能在基地度过。在冬季集训的70多天时间里,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早上六点半做热身运动提高体能,到九点正式开始进行训练。除去午休的时间,直到晚上,每天训练时间达7个多小时。有时训练量比较大,一天跑下来,大家全身肌肉酸疼,实在忍不住的时候会低低喊上一两嗓子,随后马上自我调节恢复,准备接下来的训练。
工作人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通过帮助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让他们重树生活信心
从2019年10月备战以来,我省运动员先后在青海多巴训练基地、广西柳州、云南丽江进行跨省拉练训练。“我们就是要努力把优质苗子培养好,经过大强度的训练和两个不同高海拔地区的训练,让运动员在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方面都得到提高,增强决战决胜信心。”助理教练吉三春说。
王远作为田径项目的教练,针对项目和级别不同的运动员,他采取了不一样的专项训练。“根据具体的情况,要不断更改训练方式,以达到一个最好的状态。”王远介绍,田径项目是一项对身体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运动,它需要良好的体能、突出的爆发力。
为帮助队员克服生理上的缺陷,王远按照残疾类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式。对于有过多次参赛训练的老运动员,王远则重在提升他们的体能、核心力量、心理素质;对于后备队员,则在技术上加强训练,打好基础底子,确保以良好的状态迎接大赛。
王远说:“我是一名退休后返聘的教练。服务残疾人运动员六年来,我最深的感悟就是,我们训练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各种比赛,不能仅仅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是通过训练比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去,走向社会。”
“体育与竞赛不只是为残疾人打开了一扇实现自我价值的窗口,也是目前残疾人康复的重要手段。参与体育运动,如同获得一次重生,让无数残疾人重燃生命的火焰,重树生活的信心。”这是王远和其他教练的共同心声。他们时常鼓励受训的运动员,告诉他们虽然有的残疾人经历试训后可能并不适合走竞技体育这条路,但体育带来的拼搏精神可以受用一生。
“残运会给了一个梦让我去追,这样的‘追梦人生’挺美妙的。”16岁的钟应明在训练后感悟深刻:竞技体育,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无比的勤奋与努力,没有捷径可走。
发展残疾人体育有利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体育对于展示残疾人体育才华,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倡导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参与残运会暨特奥会,展现青海高原残疾人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
营造残疾人体育工作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残疾人数量,逐步增强竞技性残疾人体育综合实力,并把其中具备运动员潜质的筛选出来加以针对性培养,帮助他们在各种大型残疾人运动比赛中摘金夺银,激励他们活出自信、活出价值,为国家队、省队输送更多优秀运动人才,成了我省残联和各级部门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将于今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我省结合实际,将组队参加越野滑雪、冬季两项、高山滑雪冬季项目和田径、马拉松、象棋、围棋、三人制聋人篮球、五人制聋人足球、乒乓球、盲人跳绳、游泳、及特奥田径、特奥篮球、特奥足球、特奥轮滑、特奥举重、特奥滚球等项目的比赛。
全国残运会,是代表中国残疾人最高体育竞技水平的赛事,对于每一名有机会到这个舞台上的残疾人运动员来说,都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意义和责任。
赵国存是一名老将,有过不俗的战绩,这已经是他第三次代表青海残疾人出征全国大赛,今年他又进入国家队训练。对于下一步的计划,赵国存表示将不断超越自我,达到最好的成绩,用事实证明在逐梦路上没有残疾。
“人生的路千万条,但只要找准属于自己的那条,并坚定地走下去,往前就会越走越宽阔。”赵国存说。
运动点燃希望,拼搏成就梦想。积极参与残运会暨特奥会,展现青海高原残疾人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是我省残疾健儿和广大助残爱心人士的共同追求。
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事业和全民体育的组成部分。参加体育活动是残疾人的重要权利,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省残联宣文部部长安生钧介绍说,省残联积极落实省委领导的工作要求,持续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上下功夫;持续从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员奖励、加强残疾人运动员队伍建设和运动员集训工作等方面发力,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国内外残疾人体育竞技,展示青海残疾人运动员的风采,鼓励和带动更多的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实现康复健身,进而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董慧)
时评
帮助残疾人共享社会文明发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格外关心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明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尊重和保障残疾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我省残疾人事业在制度建设、扶贫、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权益维护等方面取得累累成果,残疾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关注氛围越来越浓厚。
残疾人体育,是用生命战胜困难的凯歌,是人类向生命潜能挑战的范例;残疾人体育,也是一面镜子,映照着社会的温度和幸福度。
一个人身体部分残疾并不意味着他失去所有的能力,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往往要克服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难,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于这样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全社会都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关心和帮助。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群体,努力消除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培育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让关爱残疾人、关心残疾人事业成为一种良好社会风尚。
省委、省政府历来关心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我省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残疾人运动水平和训练条件得到大幅提升,广大残疾人通过体育锻炼康复健身,增强了体质和信心,提高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十三五”期间,我省组织参加了全国残疾人马拉松赛、全国特奥足球比赛、全国民间足球争霸赛、全国残疾人象棋、围棋锦标赛、全国残疾人特奥轮滑比赛,首届全国肢残人轮椅马拉松健身赛等全国残疾人体育赛事,获得全国比赛金牌21枚、银牌47枚、铜牌41枚。在竞技体育方面积累了参赛经验,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竞技舞台上奋力拼搏,挥洒汗水,赢得尊敬与认可。残疾人运动健儿们用他们超越自我的风采,给这个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昂扬向上的正能量。
发展残疾人体育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激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很多残疾运动员看来,尽管他们参加竞技体育需要克服身体的障碍、怀疑的目光,需要用更多的勇气面对挑战,但他们没有畏缩。他们通过意志、技能与体能的较量,向生命潜能挑战。通过奋斗超越自身缺陷,赢得尊重与荣誉,收获快乐。他们在竞赛场上的顽强拼搏,鼓舞着更多的残疾人,提振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康复意义。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各自优势,为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志愿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赞助、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康复健身,继而走出家门、融入社会,逐步走上身心健康发展的道路,从而回归社会正常生活。残疾人通过康复健身达到劳动力解放、勇敢参与体育运动收获自信与尊重、融入社会带来欢乐的历程,不仅让残疾人及家庭共享了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也为普通人带来了奋斗成就事业的深深启迪。(董慧)
一线故事
从低保户到残疾人创业就业的领路人
今年43岁的知合尖是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达日龙消毒公司和达日龙泉纯净水公司经理。
知合尖在6岁时左眼就患上了眼疾,家人带他曾经到处求医,经手术治疗后左眼视力依然没有得到恢复,并逐渐失明,随着左眼病情的加重,影响到了右眼的视力,右眼视力也逐渐下降。尽管这样,知合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视力问题而自暴自弃,放弃生活。他说:“我还年轻,还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定要干点什么来养活自己和家人”。
在家人的鼓励下和亲戚的资助下,2016年知合尖与朋友合作在县城租用了一套厂房,于3月30日注册成立了达日县达日龙消毒公司。
创业初期,因为资金严重短缺,厂房租赁费和公司设备、机械购置资金本就不足,没有更多的资金聘用公司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他在只有1名专业技术工人和雇佣2名洗碗工人的情况下,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他自己当起了洗碗工,并认真向聘请来的专业技工请教操作技术,熟悉消毒设备性能,在边干边学中他很快学会了消毒流程。
租赁的厂房由于年久失修,遇到下雨刮风天,楼顶经常漏雨,知合尖当起了清杂工、修理工。夏季,流动人口多,消毒碗筷需求量大时,他又当送碗、收碗、送水工;为了及时满足供应需求,他常常带领工人加班加点赶工到深夜两三点,确保第二天早晨就能将消过毒的干净碗筷提供给餐馆。就这样,他的另一只眼睛经常熬的红红的。
当知合尖得知国家对残疾人创业就业有扶持政策后,第一时间找到了达日县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了自己的创业情况和现在公司运转情况以及目前存在困难,并表示愿意帮助更多的贫困残疾人实现就业。县残联经请示汇报县政府后,并决定将达日龙消毒有限公司确定为达日县残疾人扶贫创业就业基地和示范点,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解决扶持资金20万元,用于残疾人工资报酬补助、员工技能培训、餐具消毒设备购置、残疾人福利待遇、房屋租赁费。
知合尖的企业在县残联的大力支持下,从达日县低保户和困难残疾人中优先录用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并签订了劳动合同。
现在知合尖已从一个低保户成为一个残疾人创业就业领路人,公司从只有3人发展到19名员工,有残疾人8名,其中重度残疾人4名,中轻度4名。
知合尖带领残疾人艰苦创业向人们证明残疾人不是家庭的负担,更不是社会的负担,他们一样可以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合尖说:“我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我也希望能为我们县的贫困残疾人脱贫尽一点微薄之力。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对我们残疾人的特别关心、特别关爱,今后将继续带领残疾人奋发进取,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生活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董慧)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