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长流贯百川,万叠峻波颠……时逢初夏,站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群山之巅——黄河上游灵秀恢宏的南岸,碧水丹山尽收眼底,极目那一片片泽被后世的福荫,不禁让人慨叹,举全县之力,尖扎民众绿植大河的壮志雄心。
尖扎县位于我省东南部,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地处黄河上游,黄河流经全县96公里,属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地质环境破碎,植被稀疏,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过去的5年,尖扎县累计完成国土绿化3.3万公顷,人工造林8666.7公顷,在黄河上游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28.2%提高到2020年的36.2%,提高8个百分点,完成近15年规划的总体目标任务,开创了全省浅脑山干旱地区造林样板工程。
“谋”字当头。尖扎县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以每年不低于2000公顷的造林进度在黄河上游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就是为了以源头民众的担当,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不信尖扎绿不植,以壮士断腕的决绝咬定青山,尖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革新理念,提出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绿色造特色、以环境造优势,让荒山披绿、锦绣尖扎的理念根植于每一名干群的内心。为此,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层层下任务,级级落责任,定期监督检查,从人员、地块、苗木、栽植、灌溉、管护全过程、全方位谋划国土绿化工作。
“联”字推进。面对经费、道路、灌溉等棘手问题,县政府果断决策,举全县之力整合水利、交通、林业等项目资金4.5亿元,坚持水、电、路先行,制定《青海省尖扎县黄河沿岸生态治理规划》《青海省尖扎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累计整合林业、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建设绿化项目道路362公里,建成蓄水池127座、引水口8座、泵水站5座,铺设供水管道2180公里。
人心齐、泰山移。5年来,全县共有10万多人次投身到国土绿化行动中,参与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部分群众甚至投身义务植树的洪流中,形成了人人出力、人人作为的新气象。
“严”字管理。现如今,站在昂拉山顶向下俯瞰,漫山遍野绿树葱葱,在蓝天白云衬映下,铺天盖地的绿色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震撼。环顾四周,满山满坡的油松、山杏、青海云杉,行道旁的青杨、榆叶梅,让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县林业部门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化配置苗木,以乡土树种为主,从选苗、起苗、运苗、假植、栽苗、浇水各环节严格把关,认真落实“五包”责任制。各造林片区负责人定期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做到“供苗不合格不上山,整地不合格不栽植、浇水不彻底不验收”,各片区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巡查造林一线,开展技术指导,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快”字当头。时值5月中旬,在昂拉乡洋江片区,我们眼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清灵俊秀;在能科乡德欠村,远处错落的梯田,一畦畦金黄色的油菜花与绿色的麦苗层次分明;再往前走,漫山遍野的馒头花、马莲花开得绚丽烂漫,德欠草原平坦辽阔,绿草如茵。
将抢抓时机作为造林绿化的关键,根据植树造林季节性强的特点,每年春季,尖扎县早谋划、早准备,拉台账、定时间,提前做好选地、整地、苗木采购等前期工作,细化责任、倒排工期,在栽植过程中严格做到“随起、随运、随栽、随浇”,发扬“5+2”“白加黑”工作作风,严格按时间节点完成造林绿化任务。
“管”字为要。俗话说得好:“三分造林,七分管护”,栽树难,管护更难。把后期管护作为重点,结合尖扎实际,该县制定出台《尖扎县造林绿化管护办法》,将造林区管护任务分片分块承包给各乡镇、各林场、各护林点、各护林员,充分发挥生态管护员的作用,确保栽一片、成一片、绿一片。坚持生态建设种管并重,创新体制机制,采取“一月一检查、两月一评定、一季一考评”的奖惩办法,把造林绿化管护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年度考核,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管护制度,为后期管护建立建全了长效机制。
即便在旱情严重的2017年,县上及时启动抗旱保苗工作预案,投入资金187.5万元,组织千名干部群众应急保苗,以壮士断腕的决绝,守望尖扎绿色。
“实”字惠民。在绿化工作中,随时随地破解遇到的难题,也打开了县领导的工作思路。同样在2017年,2800公顷国土绿化的购苗成为难题,“能不能让贫困村参与绿化造林呢?”由此引发了“贫困村集体创办苗木合作社”的思路,11个贫困村的21个育苗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由县林业部门与苗木合作社签订供苗协议,做到苗木自产自用,既解决了贫困村产业选择难的问题,又有效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也为今后国土绿化提供了稳定的供苗渠道。
此外,尖扎县探索“国土绿化+脱贫攻坚”模式,将造林绿化整地、栽植、灌溉、管护等工作交给贫困村和贫困群众,优先安排1865名贫困群众从事生态管护工作,累计组织群众投工投劳8万余人次,群众收益达7600余万元。
2021年,尖扎县计划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截至目前,已在县域6个片区组织干部群众投工投劳1.9万人(次),完成人工造林1.85万亩,栽植油松、青海云杉、青杨等各类苗木206万株,所有苗木均为本地苗木合作社供苗。
看今朝,以“农耕文化·生态休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尖扎喜结硕果,先后涌现出德吉村、城上村、直岗拉卡村、德欠村、古什当村等一批省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乡村旅游打卡地,绿水青山正步步变为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姚斌)
江河话语
这不仅仅是生态建设的成果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尖扎县国土绿化、保护生态结出了丰硕成果。在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下,全县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荒山植绿的大担当、大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这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成果,更是精神文明的成果。因之,全县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明显提高。爱绿、植绿、护绿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爱家乡、爱家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表现,干群关系更为密切,各民族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样,共同维护尖扎的生态环境,在美化家乡的建设中互助友爱,形成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年降雨量只有350毫米,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回溯到10年前,该县荒山造林从未间断,但因气候干旱,投入不足,成活保存率极低,由此陷入“种树不见绿,造林不见林”的怪圈。
不信尖扎绿不植,以壮士断腕的决绝,下定决心要让尖扎绿起来!为此,尖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革新理念,提出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绿色造特色,以环境造优势,稳步推进黄河沿岸国土绿化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需求层次逐步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尖扎县能科乡党委书记任彦业告诉我们,“5年前,山上还是缺林少树,光秃秃的,这几年县上大规模绿化,让荒山披绿,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了,来玩的游客也多了起来,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发展乡村旅游这件事儿了”。
尖扎绿染荒山的实践告诉我们,国土绿化是一场人民战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每个部门、单位和公民都要担起责任,千军万马齐上阵、生龙活虎搞绿化。要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激励更多企业、集体、个人、社会组织投入这场大战。要通过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持之以恒的国土绿化,把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筑得更牢、底气聚得更足。(姚斌)
生态故事
“海北花” “格桑花”
5月18日,青海通达油脂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发货仓库门前热闹非凡,一箱箱菜籽油正在打包准备发往兰州、西安、北京等省外市场。
“2019年,我们公司顺利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海北花’品牌菜籽油系列产品荣获2020年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百佳优品称号……正是有了这些绿色、有机的‘金字招牌’,我们的产品走向市场时才更有了底气。仅这一年就销售了近2万吨菜籽油。”公司董事长苏辉介绍说。
2002年开始,苏辉从事粮油批发生意,2009年收购互助丰盛粮油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青海通达油脂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油菜籽加工、灌装、仓储为一体的企业。2019年和2020年销售额均达近2亿元,实现净收入500万元,其实,2018年以前该公司销售额最高一年也只有5000多万元,销售额翻好几倍归功于绿色产品的开发。2018年之后,企业开始重视绿色、有机认证,也开始做精品、创品牌,与青海大学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先后更新升级了15套设备,目前已经成功申报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转化科研成果1项,2020年被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评定为第三批青海省“专精特”新企业。同年9月,“海北花”菜籽油被青海省粮食局评定为“青海省好粮油”产品称号。以“海北花”为主的公司系列产品已成为青海高原菜籽油行业的响亮名片,品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据了解,该公司今年起用一年的时间建设食用油追溯体系,将面向全部高端的食用油进行追溯。此举也是公司落实我省“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的一个具体动作。项目年底完成并投入使用。食用油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主要监管的是食用油产品供应链中的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进而实现产地和去向的“点对点”监管,引入食品原材料追溯系统,即使上市的食品出现问题,生产厂家也能快速找出原因,并迅速追回问题食品,使食用油的追溯更为标准化、透明化。
如今,这家公司不仅有“海北花”传统油,更有“格桑花”有机菜籽油等。苏辉说:“我们在贵南县种植了266.67万平方米有机油菜籽,保证生产的每一滴油都来自青海,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目前,以“海北花”领头的系列产品销售覆盖青海、甘肃、四川、西藏、北京等市场。(倪晓颖)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