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青藏铁路全线开通
官亭750千伏变电站
2001年5月28日,全长953千米的涩-宁-兰天然气输气管线投产运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青海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实施了农村牧区改革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走出了一条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这一时期,党在青海铸就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性突破”的辉煌。
在破冰起航中开启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青海同全国一样,率先在农牧区实行改革。全省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取消了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在农业区广泛推行并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业区实行“以草定畜”的草原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牲畜折价归户、自主经营方式的普遍推行,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激发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牧区社会生产力,农牧区经济开始由停滞不前变为生机勃勃。由此,青海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拉开。
伴随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1984年,青海改革开放进入了以城市为重点、以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为核心、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阶段。这一阶段,省委先行试点,循序渐进,后期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普遍推行,全省企业活力有所增强。同时,农村牧区在探索统分结合的新经济体制,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省委在开放集市贸易、发展乡镇企业、探索企业承包经营、调整工业结构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与此同时,青海对外开放进程渐次加快,横向经济联合和对外开放取得可喜进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总体呈现出农牧区和城市、农牧业和工业、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蓬勃态势。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青海同时也展开和积极推进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在此期间,恢复、重建了多个机构设置,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1988年,省第七次党代会正式提出“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相当长时间里得到全省上下的高度认同和良好贯彻,对此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
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快改革开放。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后,省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提前实现青海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奋斗”的宏伟目标。彼时的青海,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据此青海经济建设的重心逐步转移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换机制、优化结构上来,之后,青海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省第九次党代会之后,青海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着力点放在了“改革开放促发展、依靠科技增效益、调整结构创特色”上,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体制制度也初步建立。这一时期,青海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历史转变。
在西部大开发引领下推动改革开放。1999年6月,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为青海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青海省委在历届省委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省情实际,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形成了具有本省特色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西部大开发新思路,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推动青海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推动。这一时期,全省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逐年加大,经济社会呈现出全面、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是青海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深化改革开放。多年的实践,党在青海治青理政的思路更加清晰,开始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并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确立了从2007年起到2011年,强基础、上台阶,从2012年到2020年提水平、达目标的“两步走”战略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的“三大任务”。青海各级党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转型,成功应对复杂经济形势;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实施“生态立省”,取得生态保护重要成效;建设“平安青海”,创造和谐稳定新局面;全力开展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推动青海实现了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闯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特色之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30多年里,青海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把党的方针政策同青海实际结合起来,举全省之力开展和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特色优质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初见成效,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回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青海铸就的辉煌,历史将永远铭记,党在青海破冰起航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决心勇气和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严谨慎重;历史将永远铭记,党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的战略演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确立“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战略,到九十年代“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前实现青海第二步战略目标”,再到新世纪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两步走”战略,稳步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迈上新的台阶。历史将永远铭记,党在青海贯彻党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时总结前人经验又结合省情实际,创造性地开创工作新局面,推动青海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历史将永远铭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青海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经济转型发展、民生切实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玉树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等重要成绩;历史将永远铭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在青海的高天厚土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突破的新辉煌,奏出了党治青理政的时代强音。
形成新思路开创新局面: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6月,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为青海在新世纪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经过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青海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省委、省政府就如何抓住机遇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后,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西部大开发,青海怎么办?”的大讨论,拉开了全省实施大开发战略的大幕。199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的《关于加快西北地区大开发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的请示》中提出,西部开发要实现“三个转变”(由单靠国家投资搞建设向国家投入、政策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多元化投资发展经济的方向转变;由主要靠开发自然资源向综合开发市场、技术与有选择的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由封闭的自我开发向国内外进行开放的方向转变),突出“四个结合”(中长期开发与解决当前重大问题相结合;加快城市化进程与稳步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相结合;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自然资源高校开发相结合),“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人力和人才资源开发”等六个方面的初步设想。之后,省委、省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在全省开展大讨论、大学习,凝智聚力,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本省发展的新思路,争取在西部大开发中“有所为、不落后”。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后,省委、省政府确定青海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工作思路:以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变化为导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科技兴省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据此,省委、省政府提出,青海在决策部署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做到“四个结合”。同时提出“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五项工作重点。2002年5月,省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设小康,富民强省”的总体目标,在原来五项工作重点上又增加了“富民强省奔小康”,形成了新的总体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青、基础优先、开放带动、重点开发、可持续发展五个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实践证明,青海的西部大开发思路和方针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在此思路和方针的指导下,青海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跨越。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