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经济聚焦
改性工序车间,对高纯氧化铝粉的粒度、形貌等微观性能进行进一步修饰。
反应釜工序车间,单质铝和水在反应釜中进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
生产线集中控制室,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设备控制、工艺控制和工艺数据采集、设备状态监测等功能。本报记者宋翠茹摄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了青海圣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圣诺光电)的厂区,记者发现这里处处透着“绿”的气息。
环境“绿”。穿行在车间外,宽阔平整的道路两旁,绿植夹道欢迎;独立设置并用于废水循环利用的“沉淀池”,掩映在树木草丛之间。
生产“绿”。在反应工序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轮转不歇,生产废水回收后循环利用,使得生产“洁净化”,更把生产安全、高效工作,落实到了每一个细节。
能耗“绿”。在煅烧车间,生产高纯氧化铝后所产生的余热回收利用,为企业生产降低能耗。
绿色工厂是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是在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具备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青海圣诺光电作为新材料制造类企业,始终坚持生产过程绿色化,做到了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并在2018年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目标引领,以绿色“打底”
“企业的目标就是要成为绿色工厂的范本。”青海圣诺光电是一家专业从事高纯纳米氧化铝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现如今,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已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共识。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持续推动绿色制造体系、绿色设计平台建设,推进绿色关键工艺突破、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
在这样利好的政策环境之中,青海圣诺光电打造绿色工厂的步伐不断走向深入。
“只有加强每一位员工对绿色制造的认知,才能更利于企业打造绿色工厂。”青海圣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成荣告诉记者。
怎样的制造工厂,能够称之为“绿色工厂”呢?
这里,有绿色环保工艺技术。
改良铝水直接水解法工艺技术是青海圣诺光电的“王牌”技术之一。这项技术从启动研发到最终成功,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历经1000余项数学计算、200余项科学试验。据张成荣介绍,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改良铝水直接水解法工艺技术,用纯水代替异丙醇,将高纯铝锭加工成铝粉,然后与纯水直接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再经过过滤、干燥、焙烧获得高纯氧化铝粉体,解决了醇铝盐水解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相比较而言,该工艺技术具有产品质量好、生产成本低廉、工艺操作简单、绿色环保安全等优点。目前,改良铝水直接水解法绿色工艺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一期1000吨/年高纯氧化铝项目中,工艺稳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这里,有变废为宝的新技术。
企业每天利用废电子铝箔为原料进行产品生产,对废物资源化利用,通过偏析法工艺技术对废电子铝箔进行提纯,生成高纯氧化铝,可以代替高纯铝锭,不仅实现了废物综合利用,产生了显著的环保效益,还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本降低了30%左右。
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让我们感受到了企业竭力打造绿色工厂的用心,更看到了这家绿色工厂的无限可能。
节能改造,靠绿色兴企
绿色发展理念让青海圣诺光电在追逐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蜕蛹化蝶”。近年来,青海圣诺光电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中,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积极在提高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上下功夫,在转型发展中紧紧锁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这里,节能改造一直都是“进行时”。
“辊道窑余热利用及节能技术改造项目”针对公司高耗能工段——煅烧工段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利用辊道窑余热对氢氧化铝经行预干燥,预干燥后的氢氧化铝再经过1300℃高温煅烧得到氧化铝,将两次煅烧改为一次煅烧,这样既可以减少设备,降低能耗,降低成本,一举多得。
这里,废水回收利用达100%。
作为制造类企业,生产中会产生废水。这些环境问题青海圣诺光电要如何应对?张成荣回答:“一定要有循环发展的新理念。”
“我们从2016年开始实施‘废水回收利用项目’。反应釜工序车间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是20吨,企业通过‘废水回收利用项目’将废水经过沉淀池过滤后再重新进入反应釜,废水回收利用率可以达100%。”张成荣介绍。
虽然生产线繁忙一片,作为新材料制造加工企业却看不到烟尘。“这几年,我们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完善了环保措施,并进行了信息化技术改造,比如将过去的‘电加热’改造成‘蒸汽加热’等。”张成荣指着几台大型设备说,“你看,这些设备都实现了自动化,大大提高了产能,整体核算下来,一条生产线一年就能节省30余万元。”
另外,为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支柱的可持续性,2021年,青海圣诺光电所消耗的天然气,计划通过“碳交易”的方式,最终力争实现工厂二氧化碳“零”排放。
这些项目的实施,充分体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绿色制造核心目标,在为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真正做到了绿色发展。
技术创新,助推绿色发展
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发展增强竞争力。青海圣诺光电的探索,是青海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缩影。
作为青海省唯一一家高纯纳米氧化铝生产企业,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高纯氧化铝生产基地,青海圣诺光电的成功离不开创新。打造绿色工厂,青海圣诺光电的关键词,依然是——“创新”。
“公司平均每年研发投入近500万元,就是为了提高创新能力。”张成荣告诉记者,青海圣诺光电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
高质量发展,必须先有高质量产品。据张成荣介绍,公司先后开发了锂电池隔膜用高纯氧化铝粉、5G通讯、半导体材料用高纯氧化铝等多个新产品,并以此为技术支撑,依托公司研发、中试、生产基地三级技术创新层级,形成了全方位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不断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与此同时,青海圣诺光电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检测分析与应用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目前,公司已形成“基础研发—应用研究—中试试验—产业化生产”的完整研发体系。
从企业高层研发方向确定到研发人员关键技术研究,从分析检测到试验验证,将一个个设计方案变成科技成果并实现成果转化,攻克了无数道技术难关。青海圣诺光电先后与清华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青海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关键基础新材料的制备研究,并相继承担了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5项,承担省市级各类创新项目20余项。
今年,青海圣诺光电新开发了氧化铝抛光液产品和研磨介质球产品,该产品是氧化铝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目前两种产品性能已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氧化铝抛光液广泛应用于蓝宝石、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的表面精密抛光,目前,我们已是国内最大的蓝宝石用氧化铝抛光液供应商;研磨介质球方面,经过比亚迪等下游客户现场测试,产品质量已达到日本进口同类产品标准,广泛应用于磷酸铁锂、氧化铝、氧化锆等材料的研磨细化工艺。”张成荣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此外,青海圣诺光电在蓝宝石抛光液、锂电池隔离膜涂覆材料和透明陶瓷用高纯氧化铝粉、陶瓷研磨介质球领域技术水平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实现国内市场进口替代,并逐步走向国外市场。
如果没有走进青海圣诺光电,谁敢相信,这个占地仅95亩(约为6.33公顷)的“小工厂”,年产值近7000万元!据了解,2021年截至目前,青海圣诺光电销售额近4000余万元,订单不止是国内,还有来自5%海外市场的订单……
采访结束,当记者再一次回望青海圣诺光电,这家绿色工厂,与西宁的蓝天、西宁的绿水青山和谐共存,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宋翠茹)
经济走笔
推动绿色发展还须各施其策
当前,在青海,绿色发展正成为主旋律。全社会瞄准绿色发展轨道,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利用”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上,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关键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各施其策,让青海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我们正举全省之力让绿色成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政府,推动绿色发展就要筑牢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绿色发展“底线”,建立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把好项目引进关,支持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产业项目,尤其对于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集聚效应强、成长性好的产业或项目,多多关注并进行招商引资,瞄准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引导企业放远眼光、科学谋划,以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着力提升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核心竞争力。
绿色发展的根本核心是创新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在不断提升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加强攻关、技术突破。在企业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最大的感触是,企业当家人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态度尤为重要,只有在企业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才能让企业上下形成绿色价值取向,进而依靠绿色发展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减少能源消费排放,推动形成绿色能源结构,最终以高效的生产模式,为企业节能降耗,降低环境保护成本,带动产业体系的绿色化转型。不仅如此,企业还需处理好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绿色兴企,以绿色兴业,最终让“绿色”成为企业散发的最耀眼光芒。
绿色协同发展的实现,同样也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需围绕全省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帮助企业应用绿色金融实现长远发展。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多种优惠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循环经济企业、节能环保企业等提供信贷支持。同时,政府也要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努力让更多产业资源在青海汇聚,更多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和生态环保的项目在青海落地应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宋翠茹)
资讯
青海农区奶牛迈向规模化健康养殖
本报讯(记者宋翠茹) 11月8日,记者从青海省科学技术厅获悉,省科技厅组织了专家对西宁市畜牧兽医站承担的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青海农区奶牛提质增效与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进行了验收,据统计示范场奶牛年均产奶量达7865.57公斤,提高了21.18% 。
据介绍,该项目将奶牛改良选育、营养调控与精准饲喂、疫病防控与健康评估、养殖环境优化与养殖设施完善、生鲜乳生产加工与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与示范,制定了奶牛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和奶牛胚胎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奶牛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示范奶牛累计存栏13700头,通过奶牛人工授精和超排技术共完成奶牛人工授精109721头,平均受胎率为90.76%;移植优质奶牛胚胎56枚,平均受胎率为51.79%;开发了奶牛健康养殖精补料系列产品和功能性复合添加剂,并进行应用推广,3年共销售精补料2309.64吨;开发奶牛功能性饲料复合添加剂2种,开发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奶产品6种。
该项目围绕奶业产业链构建技术链和服务链,为青海农区奶牛提质增效和高效健康养殖提供科技支撑。(宋翠茹)
县域经济
互助县旅游综合收入超16亿元
本报讯(记者宋翠茹通讯员林艳)今年以来,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大旅游发展力度,通过有序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扶持壮大乡村旅游发展、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促进文化旅游市场消费。据统计,1-10月份,互助县共接待省内外游客34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95亿元。
互助县精准布局乡村旅游,东和麻吉、威远镇卓扎滩村、南门峡磨尔沟、五十镇班彦村等乡村旅游景区先后开园营业,并不断丰富乡村旅游景区体验游乐项目,带动文化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威远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积极申报南门峡磨尔沟为3A级旅游景区,班彦村为红色旅游景区;南门峡镇磨尔沟村、东和乡麻吉村、威远镇卓扎滩村、威远镇小庄村、五十镇班彦村入选中宣部等部委联合推出的“脱贫攻坚·花儿最艳”精品线路;争取资金,为4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申报奖补资金290万元。
同时,互助县努力规范旅游行业管理,通过举办民宿农家乐培训班、农家院技能培训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并通过日常监管和联合执法相结合,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食品、卫生、游乐设备的安全检查,打击“无证经营、欺诈消费”的经营行为,深化旅游诚信活动,健全维权投诉机制,制止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优化了旅游环境。
今年以来,互助县还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载体播放宣传互助旅游资源;组织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九家企业参加2021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通过一系列宣传方式,“彩虹故乡·七彩互助”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县正以崭新的姿态、优质的服务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促进优质旅游发展。(宋翠茹)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