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青海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了,水中的鱼儿、天上的鸟儿、草原森林里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种群更多了,大美青海越来越美,这些都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写照。”这是青海省2022年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评价。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是青海的重大使命。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我省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牵引,以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目标,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奋力谱写建设美丽中国青海新篇章。
牢记嘱托,守护“中华水塔”
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峡口村的禹王峡,是黄河流经青海省境的最后一道峡口。冬春相交的季节,这里的黄河水清澈如洗,湛蓝的天空倒映在水面上,映衬着两岸青山愈发俊朗。
说起禹王峡黄河生态环境的改善,峡口村原党支部书记马进才深有感触:“这两年到这里过冬的野鸭子越来越多了,而且栖息时间也明显延长了。入冬后,还出现了罕见的大天鹅。”
2021年,我省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类-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每年向下游输出超过600亿立方米清洁的源头活水。
生态是青海最重要、最可持续的品牌,也是青海在全国能立得住、打得响的品牌。青海能为全国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好这片高天净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为了护卫“中华水塔”,2021年,我省持续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统筹长江、黄河、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安排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21.16亿元,实施36个项目,持续提升长江、黄河源头水源涵养功能;积极开展青海湖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评估,实施布哈河、泉吉河等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探索开展青海湖裸鲤洄游主要通道生境修复工作,推动解决水位上涨引发的新生水生态环境问题,让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愈加美丽清澈;开展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摸底调查,深入开展重点乡镇及“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和规范化建设,逐步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完成湟水流域排污口监测溯源和黄河干流排污口人工排查;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排查整改问题135个;会同甘肃省签署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建立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协调处理和应急处置机制。
综合施策,坚守“青海蓝”
有晨练习惯的西宁市民王海平对2021年的空气质量非常满意:“入冬以来,降雪虽少,却鲜有雾霾和扬尘天气出现,抬头便是透亮的蓝天,夏天更蓝。”
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6% ,8个市州首次实现全面达标;主要城市西宁、海东PM2.5浓度首次降至二级标准以内。
透亮的“青海蓝”得益于青海省持续多年紧抓不懈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扬尘一度是西宁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源。如今,建筑工地和拆迁工地裸露土地密闭化覆盖,鲜有飞扬的尘土。同样,街道上扬尘也少了,清扫车、洒水车对市区主干次干道路进行全时段清扫保洁、洒水、清洗等降尘作业,道路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坚守“青海蓝”,让全省各族群众共享洁净空气,这是我省各级政府部门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的生动实践。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我省聚焦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等重点领域,落实硬措施整治,安排专项资金4.36亿元实施46个项目,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2021年,我省深化采暖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35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项目,淘汰燃煤小锅炉396蒸吨、老旧机动车9052辆,整治“散乱污”企业57家;狠抓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积极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动态监管体系建设,实施钢铁、铁合金等行业烟气无组织排放治理,深化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对重点行业企业逐步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植绿湖碧,提升“美颜值”
青海湖碧波荡漾,祁连山鸟语花香,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处处显现出最本真的美好模样,这就是青海的“美颜值”。尤其是这两年,对栖息地要求极高的火烈鸟,还有黑鹳、红鹳、大雕鸮等平日难觅的野生物种频繁现身三江大地,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
为了提升“美颜值”,2021年我省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启动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有序推进历史遗留污染场地治理,强化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土壤环境保持清洁稳定。
绿色是青海的底色,是青海各族群众共同绘就的画卷。2021年,我省大规模国土绿化再创佳绩,新增国土绿化面积33万余公顷,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双缩减”。
此外,我省还安排专项资金2.61亿元,实施布哈河流域天峻县区段、大通河支流江仓河两个水环境治理修复项目,“三河源”多索曲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等6个项目全部纳入中央项目储备库并予以7.85亿元支持;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基本完成;开展“绿盾2021”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85宗矿业权退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完成验收。
防治并重,打好“保卫战”
2021年全省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52起;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全省完成率由2020年的63%提高到2021年的87%,群众举报办结率由2020年97.5%提高到2021年的99.3% ;青海省黄河警示片10项整改任务、47条整改措施已完成7项、41条。
2021年,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利剑出鞘”、更上层楼。
去年,我省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三江源矿业权恢复治理、可可西里垃圾污水整治等问题督察检查持续开展,并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与黄河警示片反映问题、中央巡视、审计反馈有关问题整改一体联动推进。
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专项督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全方位“体检”专项行动和生态环保例行督察,以台账清单形式交办问题、推进整改,强化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不断深化,常态化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纳入全省601家企业,帮扶企业2692家(次)、非现场检查2123家(次);严格排污许可发证管理,推进“一证式”执法监管,持续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专项检查,集中开展严厉打击未按规定收贮转运处置危险废物和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查处违法企业234家,实施四个配套办法案件20件。
去年,我省深入开展执法大练兵活动,执法队伍基本实现着装、标识、证件“三统一”;强化核与辐射监管,保障核安全协调机制有效运行,圆满完成“平安高原—2021”青海省辐射事故综合应急演习;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辖区废旧放射源实现全收贮,全省辐射环境整体安全。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2022年,我省将聚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让国家公园更具活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青海担当,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绿色发展的“气质”更纯正,大美青海的“颜值”更靓丽,绘就美丽青海、生态青海的绝美画卷!(何敏 姚斌)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