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乔应菊给女儿柳晴雯传授堆绣制作技艺。资料图
在青海境内,黄河流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从热贡唐卡到青绣,从河湟剪纸到藏族黑陶……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民间的薪火传承,也展示了我省大力保护和传承青海优秀文化的成果。
两代堆绣艺人的坚守
6月25日,西宁湟中八瓣莲花非遗传承体验中心,乔应菊坐在绣架前,将一片片的布料剪裁、粘贴,不一会儿功夫,一朵色彩艳丽的花朵已具雏形。
乔应菊是湟中堆绣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二十几岁接触堆绣以来,她已经坚持了三十年。从普通农村妇女到青海省民间工艺大师,乔应菊经历了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繁荣与衰退,在最困难时期,乔应菊咬牙坚持了下来,将堆绣创新发展。
位于西宁市城中区水井巷商业文化旅游街区的非遗生活馆内,就有出自湟中的堆绣作品。《唐蕃古道》《藏羚羊》《牡丹》……从花草动物到青海的秀美山川,一幅幅堆绣作品栩栩如生,让人眼前一亮。
为了让堆绣走入大众视野,乔应菊的女儿、湟中堆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柳晴雯在展馆内担任讲解工作。柳晴雯自小在母亲乔应菊的熏陶下,深谙堆绣技法。工作两年后,柳晴雯辞去工作,回到母亲身边,为湟中堆绣的未来之路出谋划策。
两代堆绣传承人在融合中实现了堆绣的创新发展,如今,乔应菊和绣娘们绣出的产品慢慢打开了市场,不少省外游客专程到乔应菊工作室定制堆绣作品,带有青海元素的堆绣作品订单不断增加。柳晴雯在堆绣的发展传承中增加了服务、体验以及展览、演出等非遗的融合项目,让湟中堆绣从“深闺”走向世界。
民间艺术走向大市场
目前,青海省现有非遗名录2361项,其中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8项、省级非遗项目238项、市(州)级非遗项目782项、县(区)级非遗项目125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160名。
为让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我省出台《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制定《青海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青海省省级非遗工坊认定和管理办法》等,逐步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探索推进多种保护方式,加强传承能力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青海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模式。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得以发扬光大,也更具新意,通过电商平台的推广,青海手艺人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全省不可移动文物达6400余处
青海大地上,传统手工技艺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时,6400余处历史遗珍和红色遗迹遗物也讲述着青海故事。
目前,全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64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46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1个、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123个,考古遗址公园1个。登记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共41家,全省可移动文物数量为31万件。
在青海文物家底更加厚实的背后,是我省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文物事业创新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我省通过完成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报告、储备热水墓群、喇家遗址、班玛红军沟等一批重点保护项目、公布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全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我省文物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文物工作在讲好青海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吴梦婷)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