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清晨,青海湖畔,薄雾尚未散去,远处鸟鸣声此起彼伏。站在湖畔放眼望去,鸟岛停车场和码头已被湖水淹没。8年前,这里曾是日均接待3000名游客的“观鸟天堂”。如今,码头已成为鱼群游弋的乐园。不远处,“国际重要湿地”的界碑在朝阳下泛着微光,仿佛是为这场“人退鸟进”的生态更迭写下的注脚。
6月10日,记者实地走访青海湖鸟岛、沙岛及克土治沙点,见证青海湖沿线从旅游景区到生态保护区的华丽转身:关停景区虽舍弃了短期旅游收益,却换来了青海湖生态的巨大改善。
鸟岛:从旅游热土到生态保护区的转身
“你脚下的这片水泥地,曾是游客排队登岛的检票口。”6月10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赵邦明指着被湖水浸泡的建筑遗迹说。
2017年,青海省关停鸟岛景区后,受青海湖连续多年水位上涨的影响,鸟岛景区的蛋岛如今已被湖水完全淹没,仅剩地势较高的鸬鹚岛。乘船靠近鸬鹚岛时,成群的水鸟从我们的头顶掠过。
赵邦明说,蛋岛被淹没后,斑头雁巢区缩减了40%,但布哈河出现了几十处新的繁殖点。表面上蛋岛的水鸟减少了,实际上它们转移到了更广阔的区域。目前,在青海湖周边的布哈河、沙柳河等河口区域,新的鸟类栖息地正在形成。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青海湖鸟类家族每年都添入新成员,截至2024年底,湟鱼资源量更是突破12.75万吨,创历史新高。
2017年8月,为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环保核查联动机制方案》,与环湖两州三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协同联动管理工作机制,全面停止鸟岛、沙岛内一切旅游经营活动,并拆除了沙岛核心区、鸟岛缓冲区的旅游经营设施,停止实施相关旅游规划,完成了卫星遥感点位涉及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9处人类活动斑块的销号工作。
“禁止鸟岛一切旅游经营行为,就是要让这片湿地彻底回归自然。”工作人员介绍,关停旅游景区景点以来,这片曾经的“观鸟天堂”正逐渐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原始面貌。记者漫步在鸟岛周边的公路上,随处可见水鸟在路边觅食、休憩的和谐画面,这种景象正是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最好证明。
由于雨水充沛,鸟岛自然生长着披碱草、赖草、早熟禾、碱茅等草本植物,植被盖度达40%以上,自然恢复效果良好。为进一步改善鸟岛生态环境,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组织人员在鸟岛采集草籽撒播种植,对斑头雁繁殖地开展清除杂草工作,将鸟岛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绿色长廊。
沙岛:黄沙变绿洲的生态奇迹
无人机镜头下的青海湖沙岛呈现出一幅令人惊叹的生态画卷:曾经黄沙肆虐的沙丘被纵横交错的草方格牢牢锁住,沙棘、沙柳等耐旱植物组成的绿色屏障正向湖岸线稳步推进。这片以“沙漠乐园”闻名遐迩的景区,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正在完成向生态绿洲的历史性转变。
站在治理区的牧民才让扎西,望着眼前的绿色屏障感慨万千:“小时候,这片沙丘每年要推进好几米,现在不仅停下了脚步,而且沙化面积越来越小。”
“整整8年了……”生态管护员多吉弯腰轻抚一丛盛开的披碱草,沙沙作响的草浪声中仿佛还回荡着当年的记忆,“过去这里满是沙滩摩托的轰鸣声,现在只有风吹过草丛的声音做伴。”这位每天巡护15公里的管护员,用脚步丈量着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
这场“沙退绿进”的生态奇迹背后,是持续多年的技术革新。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林草局工作人员展示着他们的“生态武器”——采用秸秆和沙柳枝条编织的生物沙障。“相比传统草方格,这种新型沙障不仅能固沙,还能自我繁殖生长。”工作人员算了一笔生态账:成本降低60%,固沙效果提升了1倍。
今年以来,环青海湖区域各级林草部门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沙方法,调整树种结构,试验成功“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实用技术,青海湖沙化区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0余万亩,草地综合植被覆盖度达60%,构建起立体化防沙体系。
最新监测数据表明,沙岛区域自然恢复植被面积已达总面积的63%,植被覆盖度从关停前的不足15%提升至现如今的41%。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吸引普氏原羚、黑颈鹤等23种野生动物重返家园。沙岛区域鸟类种群数量,较关停前增加了近3倍。
沙岛景区被关闭后,当地群众端起生态碗,吃上了生态旅游饭。目前,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依托12个已批复建设的观景点,以“公司+合作社+群众参与”的经营模式,提供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两万余名群众从中受益。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不仅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其生态地位突出,所蕴含的自然生态价值将远远超过以往景区收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说。
记者手记
站在青海湖畔,望着曾经游人如织的沙岛和鸟岛重归寂静,耳边只剩下风和鸟的絮语。8年前,青海湖两大核心景区关停,拆除旅游设施,让自然休养生息。如今,这场“舍”与“得”的生态转型之路,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青海湖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非对立。关停鸟岛、沙岛,看似舍弃了旅游收入,却换来了更宝贵的生态财富,青海湖从旅游景点转型为国际重要湿地,成为水鸟的天堂。如今,环湖旅游向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鸟岛、沙岛虽不再接待游客,却成为科研监测和自然教育的重要基地。
牧民才让太的话意味深长:“鱼回来了,鸟回来了,我们的未来也回来了。”或许,这就是青海湖给世界的最佳答案——真正的“得”,不在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来源:西海都市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