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七月的土乡大地,天蓝地青,水绿村美。漫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乡间小径,宽敞洁净的马路与整齐的屋舍在苍翠山野间铺展如画,当地人形象地称这里为“灵秀五峰”,这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时代图景。
在这片灵秀土地上,当铁匠铺里飞溅的灼热火星与木工坊中流转的温润木纹相遇,一场关乎传承与蝶变的奇迹正徐徐展开。五峰镇党委政府以党建为引领,深挖乡土资源,以“铁艺之光,木轩之美”为核心,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奏响产业兴旺、村美民富的壮丽交响。
记忆深处,铁匠铺叮当的锤音曾是乡村的脉搏。当岁月流转、铁艺沉寂之际,五峰匠人却重拾祖辈薪火,让铁艺之光穿透尘封。在乡村党组织引领下,铁艺合作社应运而生,将散落乡间的铁匠聚拢。老匠人化身导师,从选材、加热、锻造到打磨,将心血与坚守注入年轻学徒的每一次锤炼。
现代设计理念如清泉注入古老河道,传统铁艺焕发新生。昔日粗朴的农具蜕变为兼具实用与艺术气质的家饰;铁艺配件融入简约风格,悄然点缀庭院景观与文创产品。
7月16日,走进互助鹏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喷漆、切割、电焊奏响繁忙乐章。负责人李长鹏介绍:“过去专做铁大门,如今拓展至钢结构、护栏、烤炉等精制品,拥有9个工种。”这些作坊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点燃乡村产业的希望。
如今,全镇铁艺加工产业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工人月收入近9000元。29家实力强劲的铁艺实体店年产铁制品21954平方米,带动就近灵活就业300余人——村民在叮当锤声中,真切感受到“钱袋子”日益丰盈。
与铿锵铁艺交相辉映的,是木匠手中流动的匠心。在木工坊里,刨花如雪纷扬,墨线清脆弹响,寻常木料被赋予灵性,化作精美家具、雅致摆件、威仪大门。五峰镇深挖本地丰饶的木材资源,以木艺为犁铧深耕特色产业沃土。
后头沟新村入口处,一座木雕牌坊巍然耸立,“后头沟村扶贫车间”几个大字遒劲有力,无声诉说着奋斗历程。2019年,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争取资金600万元,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园。致富带头人薛兴敖,这位与木纹对话三十余载的老匠人,被乡情召唤而归。他放下独自经营的生意,承办木轩加工厂,带动村中老木匠共同致富。看着专注切槽的工人,薛兴敖不由感慨:“工种不同,工资各异,每人月均5000多元。”木轩加工厂以“村委+企业”模式运行,年增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
木轩之美不仅装点生活,更为产业注入澎湃动能。伴随机器轰鸣,木屑飞舞,木轩加工厂二期项目于2021年建成。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顺势延链,引进生物颗粒厂,将木屑、废料、秸秆转化为清洁燃料,年增集体收入10万元,再添十余个就业岗位——木艺的边角余料,竟也燃起乡村经济新火种。
铁木产业双星闪耀,为五峰注入全新活力。当地趁势而上,推动“手工艺+文旅”深度融合,传统技艺在游人的目光中绽放异彩。漫步乡野,铁艺路灯与木艺长廊点缀着田园诗行;主题民宿内,铁艺灯饰与木制家具让游客在休憩中触摸匠心温度。组织党员干部观摩学习、开展技艺比拼、邀请游客体验制作,铁花木香间游人如织。产业繁荣吸引青年返乡,店铺林立激活了曾经寂静的村庄。手工艺产业不仅留住了诗意乡愁,更催生了乡村发展的澎湃内驱力。
乡土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和着振兴号角,循着奋进足迹,五峰镇做实特色产业“大文章”,通过项目扶持、金融支持、担保贷款、530财政贴息等多元举措,紧盯“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目标,扶持个体企业、合作社与种养大户扩大规模经营,结合撂荒地整治成果,立足各村禀赋,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精心编织“一村一品”产业网络,切实拓宽群众增收致富大道。
从打铁声到刨木花,从古老技艺到蓬勃产业,“铁艺之光,木轩之美”已成为五峰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古老技艺与现代产业的交响中,这片土地正以独特的手工艺文化为墨,大力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丽画卷。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