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在青海,放眼看到的,是项目建设的风生水起;扑面而来的,是经济发展的滚滚热潮;处处洋溢的,是跨越发展的十足干劲。
青海湖1号生态景观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72.3公里的倒湖茶公路二郎剑至黑马河段建成通车;总投资5.4亿元的西宁曹家堡机场东进场路项目,历经10个月紧张施工后全面建成;湟源至西海高速公路建设正向着新的建设目标全力冲刺……今年以来,一批关乎民生与发展的工程加速推进,多个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上半年,全省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71亿元,同比增长55%,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按下“快进键” 加速畅通路网循环
在湟源至西海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开展丹噶尔2号隧道掌子面开挖掘进。
丹噶尔2号隧道全长887米,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隧道下穿一座750千伏高压铁塔,地质比较复杂,施工难度大。“隧道施工过程中,针对湿陷性黄土泥岩及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建设团队综合运用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等先进勘察技术,精准捕捉地层‘脉搏’,动态优化支护参数与开挖工法,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湟源至西海公路1标项目经理部现场负责人李泉说,截至目前,右洞掌子面已贯通,左洞掌子面完成开挖进尺820米,预计8月10日左右左洞贯通。
湟西公路全长50.685千米,位于湟源县与海晏县境内,起点接G6扎倒高速,终点连西察高速与加西高速。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有力推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繁荣。
全长393米的湟西公路下寺大桥是该项目的控制性工程之一,目前正在进行桥梁挂篮悬臂浇筑。为更好地把控安全与质量,项目对桥梁应力及变形采用智能监测设备,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入施工过程中。现场有条不紊,预计9月30日前合龙。
“目前,湟西项目全线路基土方累计完成总量的80%,桥梁墩柱累计完成总量的83%,梁板预制累计完成总量的56%,隧道工程累计完成总量的70%。”青海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湟源至西海公路项目办工程师孟发渊说。
湟西项目是青海省内路网大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在打造现代交通网络,推进同仁至赛尔龙、建设桥至下红科、沙木多至久治、加定至西海等省际大通道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与周边省份通达等级的同时,全力畅通省内路网大循环,稳步推进小柴旦湖至老茫崖、湟源至西海、热水至江仓等项目。目前,老城关经西宁至上新庄公路大通段、机场东进场路、倒湖茶公路二郎剑至黑马河段公路实现通车。
智能化建造 树立品质工程标杆
正在建设的同仁至赛尔龙高速公路突破重重难关,宛如绿色长龙一路穿山越水。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改善区域交通条件、畅通当地牦牛肉等特色农产品外销渠道,成为驱动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标杆。
走进占地2480平方米的钢筋集中加工配送中心,迷彩外观的钢结构大棚内,钢筋加工正在有序进行。这个以“安全、高效、智能化”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化车间,通过三维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人车分流,中间的防滑塑胶地面与隔离防护栏将两个区域清晰划分。
“左侧区域的锯床一体化工作站,将钢筋切割、镦粗、车丝3道工序整合为集成化生产流程,仅需两三名工人操作即可,较传统工艺减少人工约40%。右侧区域,数控钢筋笼滚焊机与智能传输系统协同作业,钢筋笼的组对焊接精度严格控制在2毫米误差范围内。值得一提的是,每根钢筋都配备专属的‘数字身份证’,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可追溯管理。”中铁十一局同赛高速公路TSEPC—1标项目负责人刘军鹏说。
这种创新的“双区联动”生产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钢筋加工制作效率,更在降本增效与质量保障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成为智能化、标准化生产的生动实践。
扎毛河特大桥为高墩大跨桥梁,施工运用了多项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手段,解决了高寒高海拔及生态敏感区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
该桥采用智能监测系统,打开手机App即可直观看到所有设备管理的实时数据,在起重机物联网管理平台上,横杆应力、斜杆应力、锚固力等关键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清晰呈现出设备运行状态。
“自动化监测数据具有实时性与全生命周期特性,每个时间节点的数据均会被采集,停电后数据也能自动保存,相较于传统人工经验判断受力情况,监测精准度大幅提升。一旦出现代表异常的红色数值,就需立即到现场排查原因,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中铁十一局同赛高速公路TSEPC—1标项目总工程师卢相说。
这是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智能建造、品质工程”理念深度融入施工全流程的生动实践。实践证明,“四新”技术、智能化建设,有效提高了工程质量及施工进度,助力打造品质工程。
以桥隧代路 呵护三江源头生态
正在建设中的国道G310线(连云港至共和)大河家至清水一级公路全长29.443公里,是连接青海和甘肃的一条交通要道。
项目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打造生态路、环保路、景观路、安全路。
“由于其中10.4公里路段穿越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为保护好沿线的自然环境,我们采取了‘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的策略。全线共建设桥梁25座,总长11161.22米(按双幅计);隧道7座,总长21527.15米(按双幅计),桥隧比达到了全线的55%。”青海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大清项目办主任王庆岭说。
据王庆岭介绍,项目中设计了三座特大桥三次跨越黄河,成为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在水上桥梁桩基施工中,采用钢护筒、钢围堰及泥浆池等工艺,有效控制施工对黄河水域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索同坡黄河特大桥建设中,配套设置了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进行无害化处理,累计处理泥浆1710吨。同时,运用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对黄河施工区下游水质实施动态监控,确保水体安全不受影响。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隧道弃渣、生活垃圾和施工废水全部通过船舶运出保护区,并按照相关规定规范处置。此外,项目还引入第三方专业环水保管理机构,建立常态化的“体检”和“问诊”机制,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提出预警建议和针对性整改措施,进一步提升环保工作的科学性与持续性。
施工单位针对裸露边坡,采取“永久与临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在施工的同时,同步推进植被恢复,做到边建边绿、即建即绿,累计复绿15.66万平方米,相当于22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不仅在重点项目建设中,青海交通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全过程,在新开工项目中全面推行路基土石方信息化监测全覆盖,仅贵德至尕巴松多、建设桥至下红科等多个重点项目,优化减少路基土石方挖方约390万立方米、填方409万立方米,节约公路用地约4970亩。
夯实发展根基,积蓄腾飞之势。今年,青海省紧盯任务目标,对在建项目进一步优化服务,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对计划竣工项目,督促项目单位倒排时间节点,紧盯投资进度和实物工程量,切实做好收尾工作,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见效。青海交通建设正以“快进键”的速度,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积蓄力量。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