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在青海大地上,一碗拉面正书写着从街头夫妻店到富民大产业的传奇。从一口锅、两张桌的小本生意,到覆盖全国3万多家门店、带动18万从业者的庞大网络;从单一的牛肉面到融合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产品矩阵;从本土经营到走向香港地区,并走向德国、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青海拉面已成为青海特色经济的亮丽名片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这背后,是拉面人对传统的坚守、对创新的探索,更是政府引导与市场力量共同发挥作用的成果。
破茧:从作坊到品牌的标准化与品牌化之路
回溯青海拉面的发展历程,仿佛能看到一代代拉面人的奋斗轨迹。20世纪90年代,青海拉面人带着一口铁锅、几张桌子闯天下,夫妻店是最常见的模式。
青海拉面的产业化基因,藏在一碗面的“较真”里。在西宁市湟源县福犇福牦牛肉拉面店的后厨,熬汤的大骨与牦牛肉在锅中翻滚了6小时,清亮的汤色逐渐转为琥珀色——这是“福犇福”品牌创始人李寿林坚守的标准:“汤是灵魂,必须用牦牛肉、牛大骨、土鸡慢熬,绝不允许勾兑。”这样的坚持,正是青海拉面从夫妻店模式中突围的关键。
政府的推动加速了这一进程。2023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青海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从产品研发、技能培训到市场拓展,为青海拉面产业量身定制发展蓝图。
“前不久刚结束的第二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就吸引了31个省(区、市)86支代表队共320名选手,大家比的不只是手艺,更是标准。”青海省饭店烹饪协会拉面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寿林介绍。
青海拉面的突破,源于对传统的敬畏。“汤浓香、肉酥烂、面筋道、色红亮、香四溢、味悠长”,这十八字方针是李寿林团队为青海拉面定下的新标准。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牛肉面,青海拉面坚持使用本地牦牛肉,“吃虫草喝矿泉水”的牦牛赋予肉质独特的鲜香,熬汤时搭配土鸡与大骨,经过慢火炖煮,汤色清亮却醇厚回甘。而面粉则选用青海高海拔地区的高筋粉,日照充足的生长环境让面粉自带麦香,手工拉制时能达到“面可穿针”的精细程度。辣椒油的制作更是讲究,循化的辣椒面与门源的菜籽油按比例融合,中火慢炸至色泽红亮,泼在面上时香气能飘出三条街。“好面一碗汤,提鲜一滴醋”,湟源醋的陈香正好让这碗面锦上添花。
品牌化则是标准化的自然延伸。2018年,“青海拉面”区域公共品牌战略推动了产业开始进入到集群发展阶段。从4000年前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雏形,到如今遍布全国3万多家门店、18万从业者的庞大产业,青海拉面完成了从“一口锅、两口子、三张桌”到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华丽转身。政府政策的东风、从业者的匠心传承与创新突破,共同编织出这条横跨高原与沿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产业振兴之路。
突围:从本土到全球的国际化市场拓展
青海拉面的野心,远不止于高原。2025年初春,在香港,热气腾腾的青海拉面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李寿林现场展示的“拉面穿针”绝技,细如发丝的面条穿过绣花针孔,引得阵阵掌声。这场“青海家宴进香港”活动,让青海拉面首次亮相国际舞台,也拉开了它走向世界的序幕。
拓展国际市场,既要保持特色,也要因地制宜。针对香港消费者口味偏清淡的特点,青海团队特意减少辣椒油用量,增加清汤面品类;在其他国家考察时,他们发现当地对有机食品需求旺盛,便计划推出“零添加”拉面套装,突出青海食材的绿色优势。“不是把青海的味道硬搬过去,而是找到当地消费者的接受点,再融入我们的特色。”李寿林说,这种“本土化+特色化”的策略,让青海拉面即将在香港地区落地开店,在德国的开店计划也进入筹备阶段。
这只是青海拉面“走出去”的缩影。青海拉面历经40年发展,已成为创业脱贫、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目前已在35个国家开设72家门店。
政府搭建的平台成为拓市的“助推器”。2025年6月,德国“一带一路”中德贸易促进会代表团出席第26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并与青海拉面行业协会签署《青海拉面品牌出海战略合作协议》和《人力资源领域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青海拉面产业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
这场由青海省外事办公室通过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馆牵线的合作,将助力青海拉面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拓展海外市场,并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代表团实地考察了青海拉面中央厨房及产业链企业,对拉面技术标准化和产业发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拉面已成为青海对外交流的“流动名片”。
“拉面+文化”成为打开市场的钥匙。记者了解到,在省内外很多青海拉面门店中,除了餐饮区,还设置了青海特产展示区,藜麦、青稞、枸杞、牦牛肉干等产品一应俱全。门店里不仅有青海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颁发的“青海拉面”区域公用标识授权牌,还有青海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净土青海·高原臻品”授权牌,店门上也贴着“吃青海拉面,品青海特产,游大美青海”的字样,店员会向顾客讲述青海的文化、景观,让一碗面成为了解青海的窗口。
走出国门的不仅是拉面,还有青海的劳动力与技术。通过“政府+协会+企业”的模式,青海已向世界各国输出多名拉面技师,他们在当地开店的同时,也带去了青海的餐饮技术与管理经验。
“这几天我们在和蒙古国谈合作项目,由当地合作伙伴提供场地,青海拉面团队负责技术与管理,再把青海更多的农副产品带出去,这种‘轻资产’合作模式降低了出海风险,也让更多青海人实现‘出国创业’的梦想。”李寿林谈道。
铸魂:从生意到事业的价值升华与文化担当
在众多青海拉面店中,福犇福餐饮始终秉持着对美食的热爱与执着,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脱颖而出,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企业。
从规模上看,福犇福餐饮已在多地开设多家连锁门店,无论是繁华都市的核心商圈,还是宁静小城的街区,都能看到福犇福的拉面店。这些门店以统一的品牌形象、优质的菜品和贴心的服务,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前来就餐,每天接待顾客数量众多,成为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品尝美食的热门之选,市场份额逐年稳步提升。
李寿林介绍:公司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红色基因融入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党支部积极组织各类学习活动,提升员工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并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记者看到,在福犇福牦牛肉拉面店的工会爱心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港湾,在这里,他们可以休息、饮水、热饭,感受到拉面店的关怀与善意。妇女联合会的成立,为女性员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促进了女性员工的职业发展。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汇聚了一批行业内的精英人才,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在拉面产品创新、菜品研发、烹饪技艺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不仅如此,标准化工作基础是福犇福餐饮的一大优势。公司建立了严格的食材采购标准,只选择优质、安全的食材供应商,从源头确保菜品的品质。在菜品制作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标准,每一道工序都有明确的要求,保证每一碗面、每一道菜的口味和质量始终如一。服务标准化也是福犇福的重点工作,员工都经过专业的服务培训,从顾客进门的热情迎接,到就餐过程中的贴心服务,再到顾客离开时的礼貌送别,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
福犇福餐饮还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共同开展餐饮技术研究,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凭借在人才、研发、创新等方面的技术实力,福犇福餐饮不断推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新菜品、面食系列、卤制品等,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从高原小城到国际舞台,青海拉面的每一步跨越都印证着一个道理:坚守品质才能站稳脚跟,勇于创新才能持续发展。如今,这碗承载着青海人智慧与汗水的拉面,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在带动就业、促进增收、传播文化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中国地方特色产业的精彩篇章。正如李寿林所说:“我们不仅要让全世界吃到青海拉面,更要让他们通过这碗面,了解青海、爱上青海、记住青海。”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