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康海林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小看着草绿了又黄,花开了又谢的穷山沟沟,如今成为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曾是三面环山的脑山地区,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离不开这片土地,又找不到更好的发展道路,只能种好耕地,牧好牛羊。
康海林就出生在这里。好在这里保留了原始的自然风光,植被茂密,是个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2017年前后,得益于良好的生态资源,康海林所在的将军沟村开始发展生态旅游,村子里的基础设施也随之大变样。
村民们渐渐享受到这份生态红利,康海林也不例外。如今65岁的他已经在家门口打工5年,一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
7月17日,记者在将军沟村见到康海林时,他正在忙着招呼游客。
终于闲下来,提起现在的生活,康海林满是感慨:“哪能想到这么大年纪还能挣上一份工资啊,这都要感谢家门口的好山好水。”
绿水青山
向化乡海拔2750米—4284米,拥有3万亩耕地、2万亩林地、18万亩草原。作为黄河三级支流的东峡河发源于此,境内14公里的东峡河曲折蜿蜒,滋养着向化乡9条山沟内的村民,每年源源不断地向下游输送近8000万立方米的水。
山多、沟多、林多,又有水的滋润,名副其实的绿水青山中满是生态富矿。森林、滩涂湿地等“天然氧吧”近在眼前、野花野草及野生药材随季节而生。
“每年5月份,后山开满白色的杜鹃花、蓝色的香菜花,现在山上开着野生芍药呢。”顺着康海林手指的方向,山中央一块较为平坦的绿草地上,粗略估计有二三十株芍药,开花的红色芍药在风中摇曳,其间还有游客拍照合影,游人的欢笑声不时回荡在将军沟。
曾经,康海林没觉得这些花花草草值钱,因为向化乡到处都是这样的风景,只有山里的药材能换到些钱。“以前我们会到山里挖药材来卖,尤其在蓝雀山上,野生药材非常多。但现在大家知道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挖不得了。”
为什么挖不得?因为这里不仅属于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且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换取金山银山的资本。
将军沟村山清水秀,是北川河的源头,村内林木较多,四季景色各有特色。在人们追求原生态自然景观的当下,将军沟村抓住机会,实现绿色发展转型。
2017年,将军沟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争取扶贫资金322万元,修建旅游景区,生态资源转换在这一方天地里初见成效。此后,康海林不仅在家门口得到了一份工作,还和妻子在景区门口开起了小卖部。
村子里开民宿、搞餐饮,富了村民、壮了村集体经济;修路建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的精气神也好了起来。
“那些不值钱的花花草草”,如今成了康海林要保护的对象,他的职责之一就是劝导游客不要破坏草皮、不要采摘野花,更不能采挖药材。“只有保护好这里的花花草草,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来村子里游玩。”这个朴素的道理,早已印刻在康海林的心中。
黄金海拔
近几年,青海高度重视康养产业发展,出台政策措施,明确将高原康养纳入产业“四地”建设,提出以高原康养为撬点拓展生态旅游价值链,推动“医、养、研、体、旅”多元融合,打造高原生态康养旅游项目,促进特色产业、生态产品与康养旅游有机融合,培育高原生态康养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高原黄金海拔带成为发展高原康养产业的不二选择。正好位于黄金海拔带的向化乡也借此契机,向新的发展道路迈进。
“向化乡坐拥蓝雀山优质药材、将军沟生态景区等独特资源,处于黄金海拔带上,所以我们抓住高原康养这个核心,以‘药膳之乡 康养之约’品牌为抓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向化乡党委书记田广林介绍。
田广林告诉记者,将军沟发展生态旅游伊始理念很落后。“当时,就是青海人传统的浪山方式,浪滩滩、宰只羊,有山有水就行。而大通县这样的山沟比较多,很难留住人。”尽管将军沟内乡村道路、人居环境、旅游设施等都有了质的变化,但在人们不断追求品质游的当下,这里的生态游也曾难以为继。
依托当地生态旅游及中药资源,向化乡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围绕“相约四季·浪山浪水浪大通”县级旅游主题,用生态资源和健康乡村理念,打造“药膳之乡康养之约”文旅融合发展新地标。通过药膳制作工坊、康养文化体验中心、研学实践基地等场景,以“药膳”为纽带,串联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环节,为游客提供“舌尖上的药膳美食”。
“今年4月,我们着手药膳开发,在当地乡政府的协调下,卫健局和中医院的专家针对当地食材开发药膳、康养体验项目,丰富产业形态。5月进入旅游季,游客对药膳及康养体验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都还不错。”向化乡将军沟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林说,今年在康养产业和药膳的加持下,同期的游客比去年增多了不少,到7月中旬,已经接待近3万名游客。
在将军沟村中医药高原康养文化体验中心内,一道道药膳正在大厨的手中变得更美味,加入药材的炖鸡、炖羊肉、茶饮等菜品正在一点点“抓住”游人的胃。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特色美食,还能参观药材标本,在目之所及的自然风光和藏在深山密林中的植物标本中,更好地了解这里的自然禀赋。
产业图景
在向化乡的整体绿色发展规划中,蓝雀山的野生药材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天然原料库,可延伸出药材种植、加工、出售等产业链条;将军沟景区的森林,下滩村、达隆村的滩涂湿地等生态基底,既能打造“天然氧吧”吸引观光游客,又能依托凉爽气候开发避暑康养项目,弥补传统旅游旺季短的短板;驿卡村的皮影文化与生态景观融合,形成“自然+人文”双重吸引力,为发展沉浸式文旅体验提供了丰富素材。
向化乡在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的同时,积极融入当地特色元素,药膳、康养、户外研学正逐渐成为向化乡绿色发展的新业态,而发展这一切的基础源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慢慢铺就的生态产业图景中,如何在有限的生态定量中,兼顾保护和发展的双向平衡,向化乡也有自己的探索。
在资源保护方面,除了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强对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的监管外,严禁过度开发和破坏行为。“作为东峡河的水源发源地,保护好水体安全是不容有失的责任。其次,在植绿护绿方面下大功夫。每年5000到10000棵的植树量是雷打不动的,将军沟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70%,这是多年努力的成果。”田广林说,正因如此,走进向化乡才能见到处处是绿荫。
在田广林看来,更重要的是在全省“农体文旅商养”融合大局中,向化乡立足“中医康养药膳体验”定位,融入大通县“6+1”避暑康养布局,以乡村旅游为纽带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横向联动周边乡镇形成“生态走廊”,通过将军沟景区与东峡鹞子沟景区,朔北边麻沟景区等自然景观、民俗村落串联,共同推进“6+1”高原避暑康养核心项目建设,共享客流资源,纵向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高效发展。
同时利用生态旅游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促进乡村整体发展,实现从单一旅游产业发展向全面绿色发展的转变,最终实现“一点突破、多点开花、全域受益”的绿色发展格局。
站在新的发展机遇前,田广林坦言:“就是想让老百姓挣到钱,只有挣到钱了,大家对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才能有更深的体会,生态保护的行动也会更自觉、更有效。”
夏季,将军沟村的村民们闲暇之余,会将从山里采摘的野菜做成各种吃食在景区门口售卖,有游客专门为了那一口大自然的味道驱车前往,而大自然的味道不仅藏在一道道特色美食中,更在向化乡好山好水的自然生态中。转变发展思路的向化乡又会在绿水青山间创造多少财富?乡党委书记在期待、村支部书记在期待,康海林也在期待……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