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当第一缕秋风轻柔地拂过青海的广袤大地,当第一束秋阳暖暖地洒在田间地头,我们迎来了又一年的丰收季,也迎来了意义非凡的丰收节。金黄的青稞、饱满的蔬果、肥壮的牛羊……无一不在诉说着这一年辛勤耕耘后的丰硕成果。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以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围绕“两个持续、三个增长、四个着力”,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粮油面积持续增加,其中,粮食作物播种32.19万公顷,完成年度目标的108%;油料作物播种15.13万公顷,完成年度目标的102%,为全年增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米袋子”鼓起来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丰收是重中之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扛牢压实政治责任,打好全年农业生产主动仗。年初,我省在全力推进春耕生产、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的基础上,抢农时、稳面积、调结构。大半年过去,青海的田间地头已被丰收的喜悦填满。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上滩村的种植大户马木沙这两天忙得脚不沾地,他家上百亩的青稞在机械的帮助下已进入收割尾声。“年初政府给了好种子,中间县上农业部门又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这不,收割又用上机器,节省了人工成本。今年我的青稞亩产预计能达350斤左右,收入预计能有二十多万元。”马木沙一边整理刚晾晒好的青稞,一边算起增收账。
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今年二塘乡的青稞种植不仅有良种良技加持,还积极争取青稞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种植向“绿色化、规模化、机械化”转型,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为农户降低了种植成本。
目前,二塘乡的1666.67公顷青稞已全面进入收割期。为避免未来几天下雨带来的晒粮风险,二塘乡提前部署,号召各村开放村级广场、党员活动室、射箭场及人车流量少的村道,为农户提供临时晒粮场所。
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离不开持续的创新。
当河湟谷地的粮食收割正热火朝天进行时,距离这里200多公里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1.33万公顷青稞也迎来集中收割期。与往年不同,今年门源县通过创新探索秋收模式,助力农作物防灾稳产。
“为解决后期雨水多、天气多变可能带来的产量影响,我们采取分段收获的方式。”海北州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安海梅介绍,在青稞处于八九成熟时开始收割,割下的青稞放在麦茬上晾晒3-5天,待其完全成熟后再进行捡拾脱粒处理,以此保证籽粒的饱满度和品质,这样既能增产又能抗灾。
一望无际的青稞地里,收割机的轰鸣与农户的笑语交织在一起,车轮碾过湿润的土地,留下一串串忙碌的印记。有了良种、良田加良技,今年门源县的青稞总产量约5.5万吨,单产水平能增加25公斤至40公斤,预计9月底前可全部收完。
当前,青海秋粮收获已进入关键时期,全省冬小麦已全部收获完毕,亩产最高达550公斤。截至9月初,全省农作物收获面积已达23.33万公顷。
“菜篮子”富起来
“米袋子”充盈的同时,丰盛的“菜篮子”也为全省的丰收增添了一抹绿色。
不同于麦田的金黄,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西岭台村种植的荷兰豆,为那里的秋天穿上了绿色的衣衫。“目前已经采摘十几茬了,产品主要面向北京、上海等市场,在外地市场错峰上市,供不应求。”湟源发祥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发祥告诉记者,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这里的荷兰豆品质出众外,优质品种的选择也让今年荷兰豆的产量得到提升,亩产能够达到1000到1500公斤,6.67公顷的荷兰豆迎来了大丰收。
那边是荷兰豆丰收“热”,这边是蚕豆采摘忙。互助县金天阳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26.67公顷蚕豆田,位于海拔近3000米的南门峡镇。作为种植蚕豆的高寒区,这里的蚕豆是全国最晚成熟的。9月17日,合作社负责人陈占兰一大早便带着来田里打工的大姐们采摘刚成熟的蚕豆。大家摘豆、装袋、装车,一辆辆蔬菜运输车进进出出,将品相好的鲜食蚕豆直接运往上海等一线城市,菜田里一片繁忙景象。
“今年种的可是咱们青海自己培育的‘青蚕28号’,亩产能达1500多公斤,一亩地(约等于0.067公顷)比以前多增收1000多元钱呢。”今年的丰收得益于优质种子,陈占兰已计划明年扩大种植规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青海充分发挥冷凉气候优势,不断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如今,青海蔬菜不仅丰富了本地市场,还远销外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今年,青海冷凉蔬菜播种面积预计达4.53万公顷;截至8月底,总产量已突破109万吨,外销超过50万吨。
小小的“菜篮子”,不仅装满了新鲜蔬菜,更承载着农民的致富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果盘子”甜起来
金秋时节,也是水果丰收的季节。青海各地的果园里果香四溢,“果盘子”愈发丰富甜蜜。
这两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享堂村的葡萄熟了,紫黑色、圆润饱满的葡萄挂满枝藤。村民李正基捧着沉甸甸的葡萄串说:“我家的600多株‘巨峰’葡萄,亩均产量达2500公斤至3000公斤,葡萄园年收入10余万元。”
坐落于湟水河、大通河臂弯的享堂村,光照充足、气候温润,拥有种植葡萄的悠久历史。目前,全村葡萄种植总面积约3.67公顷,年总产值达110万元,葡萄种植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
在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0.5公顷的村集体杂果园里,红彤彤的仙女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
“今年仙女果亩产预计可达1000公斤以上。按照当前40元/公斤的市场价,仅仙女果一项,果园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以上的收入。”村民李汶业边摘果子边笑着算起丰收账。
为打破传统种植模式、拓宽增收渠道,高庙镇引进优质仙女果品种,依托新庄村平坦的地势与稳定的水源,打造集体果园。在“集体主导、村民参与”的模式下,村民参与果园管护,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动能,还优先吸纳脱贫户、留守妇女就业,村民人均月增收约2000元。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拉毛村的黄河果园里,同样一片丰收景象:透过浓密的枝叶,一簇簇裹着厚厚果霜的西梅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西梅与一并成熟的花椒红紫交错、香气交织。
当下,拉毛村种植的西梅等鲜果已进入成熟期,鲜果产量预计达到50吨;预计盛果期时,村里年经济产值可达200万元以上,直接提高村民收入。
麦田金黄、菜地生绿,但丰收的青海不止这两种色彩:
从硕果累累的果园里,我们不难看出,秋季的青海总是五彩斑斓的。从机械轰鸣的广阔麦地到绿意盎然的蔬菜大棚,从牛羊肥壮的牧场饲舍到繁忙的冷水鱼捕捞现场,每一处场景都裹着丰收的暖意,风中飘着青稞的清香,把秋日高原的生机与富足,酿成了最动人的模样。
金秋送丰收,是青海大地最美的乐章,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最好回报。在这个丰收节里,青海人民用欢笑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丰收故事;用勤劳和智慧,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高原“丰”景展示产业活力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9月23日是秋分,在这个阴阳相半、万物秋收的节气,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青藏高原迎来最美的丰收季。金灿灿的青稞穗浪向大地鞠躬、火红的辣椒染透田地、又紫又圆的葡萄垂满蔓间、刚从地里拔出的生菜翠绿鲜亮、夜夜不息的龙羊渔火缀满黑色丝绸般的湖面……广袤土地上一幅五彩斑斓的丰收图,是对青海农牧民辛勤耕耘的礼赞,也是对青海乡村振兴丰硕成果的展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提出青海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当前青海正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推动农牧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因地制宜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生机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最后一年,我们欢庆丰收,享受累累硕果带来的喜悦,更从青海农牧业发展一次次重要突破中,感受青海农牧产业活力奔涌。
青海的产业活力,体现在特色农畜产品的突破性发展上。今年前8个月,全省鲑鳟鱼出口额达2.9亿元,同比增长1.3倍,出口值跃居全国首位;“青薯9号”马铃薯品种全国种植面积达717万亩(1亩≈0.0667公顷),连续两年稳居全国第一;湟中国家级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园等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蓬勃发展,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青海充分发挥高原净土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战略定力与创新实践。
青海的产业活力,体现在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相得益彰的创新路径上。作为“中华水塔”,青海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发展农牧业时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通过推广生态农牧业模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与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STC)签订认证合作协议,青海正走出一条生态友好型农牧业发展之路。这里的丰收,是发展与保护协同共进的“绿色丰收”,为全国生态脆弱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青海的产业活力,体现在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新动能上。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科技是关键支撑。青海省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冷凉蔬菜栽培技术、冷水鱼养殖技术、青稞深加工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青海的丰收,不仅是物质的丰收,更是发展理念的丰收、创新路径的丰收。展望未来,青海农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与机遇,人才短缺、产业链条不长、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仍需破解。但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强化科技创新,培育特色产业,青海必将在希望的田野上继续书写“懂感恩、有情怀、重实干”的崭新篇章,在高原大地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秦睿)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