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各民族大团结,是青海不变的底色,更是这片土地走向繁荣的力量源泉。
从三江源的生态管护到柴达木的盐湖产业,从乡村振兴的田野到城市发展的街头,青海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寸土壤,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在共同奋斗中共享发展红利,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高原之上常开长盛。
以多元互嵌实践夯实民族团结根基
草原足球少年走进北京工人体育场;青海拉面人带着拉面手艺走向全国,在开店经营中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不仅实现了增收,更传递了民族情谊;青绣传承人带着指尖技艺走进上海国际时装周、国际进博会,让传统刺绣成为连接不同民族的文化纽带。青海正以多元实践,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扎根人心。
始终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途径,发挥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创造便利条件、广泛宣传动员等方式,推动基层干部、青少年、各族群众走出青海、融入全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嵌发展格局。
今年4月,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和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签订跨省联创共建框架协议,共叙民族情谊,共谋民族事业新未来。
互助县将结合“党建联盟+”和天祝县天堂镇等相邻乡镇定期互访、加强交流、互帮互学、共同进步。鼓励和支持两地群众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联合举办民俗文化节,互相参加各自的传统节庆活动等方式,展示两地各民族的传统服饰、特色美食、特色手工艺品等,增进两地群众的了解,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东西部协作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来,江苏省无锡市与海东市构建“1+6+20+N”结对帮扶体系,打造了产业共赢、平台共享、情感共融的“互嵌式”协作新模式。产业上,聚焦特色种养、拉面劳务、民族手工业等领域实施249个项目,共建12个帮扶产业园,让青海特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西货东输”拓宽销售渠道,近70种海东产品进入无锡市场,2024年消费帮扶额达1.52亿元。文化与社会领域,两地培育多民族文化互嵌示范点,开展文体赛事、文艺联展,创作《大道河湟》等精品力作,促进文化交融;学校、医院结对帮扶,干部人才双向交流,海东籍人员在无锡开办拉面店428家、1700余人务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互嵌格局。
以发展绘就民生幸福与长治久安画卷
近日,一场承载着沪青情谊的特色产品推广活动在上海长宁区开展。
9月4日,果洛藏族自治州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与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携手,将150余种高原特色产品带到上海市民身边。活动现场,青稞糌粑的醇香、手工藏毯的精美吸引着市民驻足品鉴;“游至山野”草原露营区、非遗手作体验区里,大家沉浸式感受高原魅力,藏族歌舞表演更让现场氛围热烈。活动期间,超万人次参与其中,线上线下交易额再创新高,为果洛特色产品打开长三角市场添砖加瓦。
这并非沪青协作的首次携手。自2010年对口支援以来,上海已累计实施援青项目超千个,“沪果优品”品牌更是通过制定流通标准、开展市场化培训,帮助果洛企业提升竞争力,让高原好物一步步走进更多城市。
在青海大地,发展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把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行动路径。14.6万牧民放下牧鞭,拿起管护工具成为生态管护员,守护着“中华水塔”的丰沛坚固;盐湖产业发展势头正劲,产业产值突破580亿元,钾肥产量占全国的77%,为端牢中国饭碗、支撑新能源、新材料发展作出了青海贡献;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4.6%,青海绿电跨越千里,点亮了北京大兴机场的灯火,温暖了杭州亚运会的赛场;三江源溯源之旅、雪山探秘之旅等线路备受青睐,“大美青海”的品牌越来越响亮;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走出高原,青海成为全国规模居首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优质产品赢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青海始终将发展作为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十四五”对口援青、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规划,为民族地区发展保驾护航。锚定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培育新质生产力,让发展成果切实惠及各族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民生与稳定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民生勾勒群众幸福与团结稳定图景
秋日的果洛藏贡麻村,每一处角落都浸着幸福的气息。这个过去居住条件艰苦、生活不便的村落,而今,平整的道路直通家门,明亮的路灯照亮夜晚村道,一排排红砖木门的民房错落有致,处处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景象。
窗明几净、院落整洁,牧民索南才让的家,是村里变化的生动写照。“以前,住的是土房子,离县城十几公里,路不好走,水电不通;现在住上了新房子,通了水、通了电,小孩上学、家人就医十分方便。”索南才让细数生活的改变。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的他,不仅养着100多只羊、30多头牛,还借着村里生态旅游的东风,在家门口开起文创店,售卖民族特色手工艺品。
果洛藏贡麻村的蝶变,在青海并不是个例。在三江源畔,曾经靠天放牧的牧民,如今吃起了“生态饭”;在盐湖之滨,周边村落的群众借着盐湖产业发展的东风,走进工厂、参与产业链,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在河湟谷地,曾经的贫困村依托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变成了游客青睐的“网红村”,村民们靠着手艺和勤劳,日子越过越富裕。
这些蜕变,是省委、省政府始终不变的民生坚守。多年来,青海坚持把“富脑子、聚人心”摆在突出位置,始终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让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十大类民生实事落地生根。
从果洛藏贡麻村到青海各地,从各族群众脸上的笑容里,能清晰感受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已成为大家的共同心声,而这份心声,正让高原大地上的幸福图景愈发鲜亮。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