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在海拔2600米的青海龙羊峡水库,澄澈的水体仿若一面巨大的蓝色镜子,倒映着高原湛蓝的天空与巍峨的群山。年均12℃的水温,恰似大自然为冷水鱼精心调校的“舒适空调”,为它们构筑起理想的栖息家园。从这片远离海洋的高原水域启程,青海三文鱼跨越千山万水,成功“游”上全球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的餐桌,将来自中国青海的独特风味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尤为振奋人心的是,肩负培育这些优质三文鱼重任的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洋知鲜),于9月16日荣膺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这份国家级殊荣,不仅是对青海三文鱼品质的肯定,更成为其叩开世界市场的坚实底气。
高原成长记:36个月的“精细化培育课”
龙羊峡三文鱼的生命旅程起始于龙洋知鲜那窗明几净的繁育车间。在孵化槽,刚破卵而出的鱼苗小得如同针尖,“你瞧,这些刚孵化的鱼苗,只有0.1克。”孵化场场长祁银花蹲在“育苗小班”的水箱前,神情专注得像在看护熟睡的孩子:“在鱼苗体重长到5克之前,属于‘幼鱼期’,得人工投喂精准配比的进口饲料,一天24小时内每隔20分钟就得投喂一次;3个月后,小鱼苗就能长到5克,这时就会被转入‘大班’培育池——苗种场。”
当小鱼的体重达到300克时,便迎来了它成长的关键节点——被送往龙羊峡水库的生态网箱。19日下午,记者在智能投喂平台见到负责人樊世成驾驶着小船,穿梭在网箱间巡查,他那被高原阳光晒得黑亮的脸上,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洋溢着满满的自豪:“以前是人工投喂,碰上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更是得整夜守在岸边;现在我们通过智能化投喂系统,设定好投喂时间和投喂量就可以,简单高效。”
近日,龙羊峡三文鱼迎来了国内外大批量订单,捕鱼平台上一片忙碌景象。记者远远便听到机器的嗡鸣声,走近一看,自动化吸鱼泵正像灵活的“手臂”,迅速地从养殖网箱将三文鱼输送至作业平台,鱼群在鱼水分离器上跳跃,银闪闪的一片。“以往传统的捕捞方式既耗时费力,也极易影响鱼的口感。现在有了这些先进设备,确保三文鱼从捕捞、加工、装箱出货,再到青海人的餐桌,只用6个小时。”技术运营部部长李明瑞一边说着,一边指挥着大家抓紧时间。在他身后,工人和设备紧密配合:鱼水分离、放血排酸、冰鲜装箱、起吊装船,每一个步骤都衔接得丝毫不差,不到1个小时,满载着三文鱼的渔船便迎着艳阳,向码头驶去……
如今在龙羊峡,这样的养殖网箱已达到200个,在宽阔的水面上连成一片又一片。年产量超1.5万吨,占据国内三文鱼市场超过50%的份额——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青海依托生态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筑牢产业根基的鲜活实践。
冷链千里行:36小时的“鲜度保卫战”
“目的地:新加坡。”采购部总监杜联忠小心翼翼地将印有目的地的标签贴在包装上,一旁的冷链车早已启动,车厢内提前预冷至-10℃,打开车门的瞬间,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从龙羊峡到西宁机场,全程3个小时,车厢内的温度波动绝不能超过1℃。”他轻轻掀开保温箱,箱内铺满了晶莹剔透的碎冰,三文鱼被紧紧包裹其中,“车内配备实时温控系统,每一箱鱼在运输途中的温度、湿度等数据,都能在手机上实时查看,精准监控,一刻也不敢放松。”
这严谨的温控标准,是青海三文鱼“留洋”路上的又一道“鲜度防线”。作为高原特色产品,青海三文鱼要跨越山海抵达欧洲餐桌,冷链运输的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这既是对企业供应链能力的考验,更是青海打通“出青”通道、保障产品品质的关键一环。
为守护这份“高原鲜度”,西宁海关主动靠前服务,设立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实施“5+2”预约查检、全流程专人跟进等措施,指导企业使用检疫证书“云签发”新模式,实现即报、即检、即放。目前转关、直航进出口等均可做到通关零延迟,为三文鱼的“环球之旅”按下“加速键”。
据西宁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青海龙羊峡三文鱼贡献了全国97%的国产三文鱼出口额;2025年前八个月,冷冻鳟鱼出口2.9亿元,出口值居全国榜首——这份亮眼成绩,不仅印证了青海三文鱼的市场认可度,更凸显出青海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上的突破,正是这一突破,让高原特色产品跨越地理阻隔,稳稳“游”向全球餐桌。
舌尖相遇时:一场“中国三文鱼”的品质革命
“味道好新鲜!”“这款三文鱼的质地比我品尝过的其他三文鱼更紧实、更鲜甜。”在今年9月10日举办的第13届亚洲海鲜展上,青海龙羊峡三文鱼的展台前围满了人,国际友人、资深爱好者与客商的赞叹声不绝于耳。龙洋知鲜国际贸易总监赵世勇看到客商眼中闪过的惊讶和随之而来的肯定,一扫千里赴展的疲惫,迅速递上名片,脸上满是笑容。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连锁超市负责人,尝过之后当即拍板下了订单。19日,正在出差的赵世勇通过电话告诉记者:“这份订单已经启程,很快就能让新加坡的消费者尝到青海的味道。”
对于常务副总经理罗方来说,多年参展路上,最难忘的是在2024年第27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上,与一位日本客户结缘。“他当时拿起一块三文鱼,先看色泽,再闻气味,然后细细咀嚼,最后连着说了三次‘我震惊了’。”罗方回忆起当时的画面,语气里满是骄傲。正是这份卓越品质,让青海三文鱼在三文鱼食用率极高的日本站稳脚跟——龙洋知鲜也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将国产三文鱼送上日本餐桌的企业。“我们受邀参加国际性展会,就是为了向世界证明,中国同样能培育出世界级品质的三文鱼。”罗方的言语中,满是对中国三文鱼品质的自信。
这份自信,源于一场深刻的“品质革命”。从龙羊峡水库的生态养殖,到全程可控的冷链运输,再到严苛的品控标准,青海龙羊峡三文鱼用“高原生态+科技赋能”的模式,打破了“三文鱼只能产自海洋”的固有认知。其背后,是青海坚守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龙羊峡水库383平方千米的库区面积、247亿立方米的库容水量,为三文鱼提供了洁净无污染的生长环境;智能化投喂、自动化捕捞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则保障了品质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这种“生态+科技”的融合,正是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关键一招。
从高原雪域的龙羊峡水库到全球食客的餐桌,青海三文鱼的跨越之旅,是青海人民以探索精神破解地域发展难题的缩影。当地政府、企业、海关与群众协同发力,让雪域活水孕育的特色产业,成为青海打破地理边界、链接全球市场的桥梁。
展望未来,青海三文鱼的成功不会是个例。在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上,必将有更多“青海好品”循着这条创新之路,跨越山海、走向世界。它们不仅会成为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更将以“敢为人先、协同共生”的发展密码,续写青海与世界双向奔赴的崭新篇章。
记者手记:从青海到世界,一条鱼递出高原鲜活“名片”
坐船前往捕鱼平台的途中,凛冽的风裹着湖水的清冽扑面而来。60岁的船夫何海明稳稳地驾驶着船,疾驰的风在他黝黑的脸上刻下痕迹。我问他,每天这样来回接待记者累不累,他高声答道:“你们多来才好呢!把我们的鱼宣传出去。”“你说谁能想到,咱青海的水也能养出供外国人吃的鱼?可这还真就实现了!”他的话里满是自豪。
是啊!真的实现了。从雪域水库到全球餐桌,这条三文鱼的旅程,藏着青海人的勇气与智慧。临走时,看着冷链车驶离厂区,我忽然明白:政府搭台、企业创新、群众实干,实现的不仅是一条鱼的跨越,更是一片土地向世界递上的鲜活名片。这条三文鱼“游”向世界的路,依靠的不只是湖水的滋养,更是青海企业把“不可能”变“可能”的坚持——以生态为底,靠创新破局,让高原特产真正成为世界认可的好品。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