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2025年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不难看出,这背后不仅是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更是对全球携手共护粮食安全的期许。
在青海,粮食安全不仅是民生之基,更是守护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底线。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立足“高、寒、旱”的独特自然条件,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核心,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粮食安全保障之路。
如今,河湟谷地的良田依旧丰产,科技创新让青稞亩产稳步提升,粮食储备体系织就“安全网”,青海正以实际行动守护着高原上的每一粒粮食,书写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地方答卷。
守土:
以田地高标准守好“粮食袋子”根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青海以“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为导向,打响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攻坚战,让每一寸耕地都变成“高产田”“放心田”。
从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到如今的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坡改梯”后的层层叠叠的旱梯田,既显著改善了水土流失现象,也稳固了当地粮食种植的耕地基础。
“梯田的地块平整,能够很好地存住雨水和肥料,这使得燕麦的亩产比以前提高了约100斤,而且品质也上了一个台阶。”下洛麻村村民马有祥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坡改梯”项目的受益者之一,他的种粮积极性一年更比一年高,“更重要的是,梯田还配套了田间道路,机械化种植变得轻而易举。因此,我今年决定扩大种植规模,达到66.67公顷,并与河南一家燕麦片生产企业签订了长期订单式供货合同。”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湟中区的耕地升级仅仅是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缩影。从“护数量”到“提质量”,让耕地保护见实效,青海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分类有序开展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整治。今年以来,全省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31万公顷,其中,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667公顷、新建0.5万公顷、改造提升1.81万公顷,是五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年。改造提升完成后,将极大缓解因设施不断老化损毁、早期投入标准低、灾损等导致的运行管护压力,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制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链条管理流程图,印发项目选址指南、上图入库工作指南、项目竣工验收指南3个技术文件,转发农业农村部《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督促各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度,确保年内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张猛介绍。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2.53万公顷,耕地质量等级较2021年提升0.02个等级,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藏粮于地,做好良田的保护工作,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就能稳定,也将继续推动粮食生产发展,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护种:
以“科技引擎”激活粮食“增产密码”
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直接关乎农民的收入及粮食安全。
今年秋天,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新推广的青稞品种“北青15号”,为种植大户带来远超预期的惊喜:通过打破传统种植模式束缚,全面推广免耕播种、种子包衣、无人机飞防喷施叶面肥等现代化技术,并创新采用分段晾晒收割方式,一系列举措推动“北青15号”青稞单产实现历史性突破,最高亩产超500公斤,平均亩产达440公斤。凭借着抗病害、抗倒伏、产量高、抗逆性强、品质优的特点,其优良特性与适配性得到充分验证,成为推动门源县青稞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品种。据了解,当前市场下,其价格较其他同类品种高出15%左右,每亩可为农牧民增收约300元。
坚定不移将种业振兴当作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门源县通过全方位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建成9.87公顷高寒青稞高效试验示范基地,打造2330公顷青稞、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基地每年可产出645万公斤优质良种。同时,精心挑选一批适应高海拔、高寒地理条件且品质、抗倒伏和适应性表现优异的青稞品种,以及具有早熟、丰产、优质、抗倒伏、适宜机械化收割等特点的油菜品种进行良种推广,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成为促进农业丰产丰收、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
门源的变化是青海种业振兴的缩影。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杨有来团队培育的“互麦18号”正交出亮眼成绩,“以前小麦亩产徘徊在350公斤,这新品种矮秆抗倒又抗病,亩产近590公斤!”塘川镇上山城村农户田得吉指着晾晒的麦粒笑开颜。
在“互麦18号”成功的基础上,团队又培育出适宜旱地种植的“互麦19号”,今年两个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已达493.33公顷。
青海的育种人总在突破极限。“青冬麦1号”填补了青海在冬小麦新品种选育方面的空白;“昆仑19号”青稞新品种为青稞产业发展提供了种源保障;青贮玉米栽培条件提升至海拔2800米区域,亩均产6吨以上;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十万亩青稞田,靠着良种和减量增效技术喜获丰收。
攥牢种业“芯片”,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如今的青海,种业根基愈发坚实。已选育“昆仑”系列青稞品种19个,其中昆仑14号成为我省首个国审青稞品种,亩产近千斤创涉藏地区青稞产量最高纪录;昆仑15号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昆仑18号粮草双高青稞新品种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品种权转让的青稞品种。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2%,良种对增产贡献率超45%。
从海北的青稞试验田到海东的小麦示范基地,从科研人员的育种笔记到农户的丰收账本,一粒粒良种正在高原上书写保障粮食安全的答卷。
提质:
以“技术加持”织密粮食安全“保障网络”
世界粮食日所在周,同时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
粮食增产,除了良田、良种,良技和良机的加持也是必不可少。
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先进农机装备助力智慧农业成为高原规模农业高效发展的“助推器”。
今年丰收季,青海省三江集团各个农牧场公司的农田里,132台联合收割机昼夜不停作业,机收率达100%。
播种阶段,青海省三江集团的农机应用北斗导航技术,可自动调整种植参数实现精量播种。搭载该技术的MF 3404农机还打破了夜间不能播种的限制,能够抢抓播种黄金期,且具备节油节种、动力强等优势,适配高原旱地大面积作业,其触控终端可智能控制拖拉机并显示运行状态。
青海省三江集团副总经理许舒祥说:“下一步,将开展机收减损宣传与技能培训,强化节粮减损意识,推动粮食加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转化效率,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农机赋能,攻克“高原作业”瓶颈。不仅是青海省三江集团的智慧农机,全省各市州县区都在加大农机的运用率。科技与农机的结合,让高原粮食安全生产“事半功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省农机报废数量突破数万台,带动农牧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新机具5252台套,有效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加快了农机迭代更新步伐,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农机赋能的同时,良法的落地也让粮食单产连创新高。
“受旱情影响还能长出这么好的庄稼,地膜的功劳少不了。”今年,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镇朱家山村种植大户李连德的23.33公顷小麦采用膜侧条播技术种植,增产效应十分明显。当年夏收测产,该模式亩均产量达370公斤,比非覆膜对照田亩均增产122公斤。
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邓锋震介绍:“膜侧条播栽培模式,是地膜覆盖栽培与传统条播相结合的耕作模式,具有集雨蓄墒、增温保墒、增光通风等作用,能有效促进小麦分蘖,延长穗分化与灌浆时间,增加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升小麦单产。”
据了解,今年民和县膜侧条播小麦推广面积800公顷,涉及18个乡镇。夏收期间经农业部门测产,即便遭受严重旱情,800公顷膜侧条播小麦仍保持400公斤的亩均产量,亩均单产增幅在150公斤以上。
年初,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青海省粮食油料产能提升实施方案》,在7个县打造部省级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制创建片区8.65万公顷,落实单产提升关键技术面积1.6万公顷,建立“百千万”亩高产田464个,为全年增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良技”与“良法”相辅相成,现代农业模式正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从“沃土”到“科技”,从人力到机器,从藏粮于地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从政府制订的一层层保障体系里,从科研人员在田间一次次实验中,从农民一滴滴辛勤的汗水里不难看出,粮食安全贯穿全省农业发展的始终。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应该珍惜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做一个有“粮心”的人,做一个守护舌尖幸福的人。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