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从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到电站建设、电能输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工业园区积极构建大规模、全产业链整体协同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已逐渐成为国内外较具影响力的外向型新能源产业及输出基地。(黄灵燕 摄)
黄河公司研发人员在IBC电池生产线上工作。(黄河公司供图)
元通公司氯化钾生产线。(刘伟 摄)
又是一年春天,在辽阔的青海大地,山高水长、空旷高远,无论看过多少遍,我们始终为壮阔的大自然所倾倒。
亘古绵长的高山大川、一望无际的瀚海戈壁、辽阔无垠的草原牧区是大自然对青海的珍贵赐予,是青海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面对于此,我们始终在细细思量,如何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协同共进,让碧水蓝天与经济发展和谐并存。
岁月流转,初心不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海西的工业园区,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让一滴卤水走上了一趟奇幻之旅;在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一片片光伏“海洋”熠熠生辉,无人荒地重新注入生机希望。这些改变,正是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具象体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我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预计达到6.5%,三大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占比超过60%。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扩大到20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连续13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高原大地处处充满新的希望与生机。
创新驱动绿色循环
青海之西,昆仑山下,盐田如块块碧玉。从第一批盐湖人原始工具土法熬制到如今的全自动化水采船作业,已经过去了70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强力发展后劲,来自于青海以新发展理念厚植发展新优势,来自于持续不断地“改良土壤、播种施肥”。
我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迈出了决胜“百年盐湖,生态镁锂钾园”新步伐。具有中国特色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技术先进、产品多样、规模集约的镁锂钾盐绿色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已经建立。
如今的察尔汗盐湖,钾肥年产量达800万吨,占国内生产总量的85%以上。钾盐综合利用率由最初的27%提升至80%以上,钾肥消耗由完全依赖进口达到自给率50%以上。70年时间流逝,一滴卤水在流转中串起了一个个鲜活的产业,让盐湖重新焕发活力。
从单一的钾肥生产发展为盐湖综合利用体系,一个产业的升级,折射着青海工业向创新高效蝶变的身影。近年来,我省引导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技术基础,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精益制造和清洁生产水平,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保有机融合、良性互动。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解决好工业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也考量着地区科技创新的程度。
近年来,我省突破盐湖钾矿固液转换、盐湖卤水电解法金属镁引进消化吸收、盐湖卤水提溴、离子膜技术盐湖提锂、氯化镁生产氢氧化镁阻燃剂及高纯镁砂生产等关键技术,科技支撑的效能正在加倍释放。
清洁能源风光无限
从格尔木市出发,向东30公里,便来到了格尔木光伏发电园区,在这里,一片片光伏板“追光逐日”,汇成的“蓝色海洋”碧波荡漾、一望无际。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乱石滩,如今,一个个偌大的光伏电站,让沉寂多年的戈壁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片荒地的升级之路颇具代表性。
2018年,国家批复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并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借着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规划的获批,我省以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为重点,以100%清洁能源使用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智能电网建设为保障,打造清洁能源建设、使用和输出全链条示范省。
三组数字看今昔:60.7%,这是2020年我省新能源装机占比,比2018年提高13.3%;435亿千瓦时,这是“十三五”期间,青海累计外送电量数,年均增速达112%;73.36万千瓦,这是全省光伏扶贫项目装机规模,依托“光伏+生态+扶贫”新模式,全省五成脱贫群众吃上“阳光饭”。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一个地区,总要在新与旧的更迭往复中寻找生机和突破。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大潮中,光伏制造链条格外耀眼。
在产业链上游,从2016年的35.32%到2020年的81.97%,我省一线电子级产品占比稳步提升,“青海造”多晶硅成为响当当的拳头产品;在产业链下游,黄河水电太阳能公司的中国首条量产规模IBC电池生产线电池量产平均效率突破23.6%,达到国内最高水平。目前,我省已形成电子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光伏电站建设、光伏电站运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从工厂车间到戈壁草原,青海清洁能源发展纵览无限“风光”。
厚植优势盘活资源
走进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吉家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型标准化奶牛养殖场,360余头奶牛悠闲地晒着太阳。合作社所属海东市有着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优势,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的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
见微知著,像吉家堡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模式正在高原农牧区处处开花。进入新时代,市场对优质农畜产品和农牧业环境的需求更加旺盛。近年来,我省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抓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生态绿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聚焦健康有机,我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全省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减少40%和30%以上;聚焦产品质量,我省在全省30个牧业(半农半牧)县实施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试点,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以看到产品溯源地的设想成为现实;聚焦绿色循环,2020年,我省在410个规模养殖场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提升改造,全省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95%,维持了高原生态平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需求日趋强烈,绿色、有机、健康的青海名片必将闪闪发光。(钟 倩)
青海蓝“照亮”全国“闪耀”世界
“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视察国家电投黄河公司作出的重要指示,被悬挂在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N型IBC电池生产车间外墙最显眼的位置。在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引领下,这个车间生产出的IBC电池所蕴藏的技术已早早领跑全国,并正在逐步赶超世界。
3月4日,隐藏在云端的太阳无法令人感受到阳光照射的温暖,却也无法阻碍IBC电池组件构成的光伏板内光与电高效地转换。与平常看到的有明显“分割线”的光伏板不同,架设在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停车棚上的光伏板更像是一个整体。在蓝天的照映下,这一组组光伏板仿佛透露着丝丝青光,颇有几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韵味。
“这些光伏板用的就是我们公司生产的N型IBC电池组件。”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IBC电池工艺经理宋标在谈起IBC电池时,脸上总是浮现着一抹微笑,这抹微笑就像是一位父亲看待自己孩子时的笑容——充满欣慰,倍感自豪。
N型IBC电池,这个曾经只有外国人掌握的先进技术,如今已经被牢牢地掌握在了我们自己人手里,并且其生产工艺正在被不断优化。
“我们公司的IBC电池是从2019年12月开始试生产的,2020年1月达产达效。”
从投产至今,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已经累计生产了超过100兆瓦的IBC电池和组件。“这些产品很多都销往欧美市场,很小部分用于国内高端市场。”宋标说,目前量产IBC电池企业全球只有三家,而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是国内惟一一家能够量产IBC电池的企业。传统IBC电池生产线制作工艺繁琐,成本较高,约有15至21道工序。目前我们公司采用最新研发的低成本高功率IBC电池制造新工艺,全线制作过程只需要经过11道工序。
相对传统太阳能电池,IBC电池的优势也很明显。“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转换效率高。”宋标说,目前,我们公司批量生产的IB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已达到23.8%以上,研发效率达25%以上。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投入,IBC电池的转换效率还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对于IBC电池新技术的投入,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已经有了规划。在如今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IBC电池生产车间内,还有一半的地方是空置的。宋标说,这些空置的地方,就是留着投入新技术的。“今年我们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完成技术升级,之后生产出来的IBC电池转换效率将赶超国外同行。”
经过一道道精密、复杂的工序,一块块出自青海的IBC电池组件即将被运往世界各地。宋标戴上手套,照例仔细打量着刚刚生产出来的这批IBC电池。蓝色、正方的外形,正面不似镜面光滑,却十分平整,正负电极被完全隐藏在了电池背面。“这就是IBC电池的另一个优点。”宋标说,行业PERC、TOPCon等电池正面的栅线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吸光面积,从而降低转换效率。但IBC电池就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同时,我们生产的IBC电池使用的N型材质,也使得它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功率衰减相对较低。
高功率、低衰减、外观美观大方,让IBC电池组件成为高端光伏市场的不二选择。“去年我们厂出口的很多IBC电池及组件都是用于光伏一体化建筑、太阳能汽车、屋顶分布式等领域。国内的订单也大多数用于一些高端领域。”宋标说,光伏行业也讲求性价比,随着新技术的投用,公司生产的IBC电池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性价比相比会有所提升,从而进一步扩大青海“光伏制造”的优势,让青海的“光伏制造”不仅“照亮”全国,更能“闪耀”世界。(郑思哲)
数字化工厂”助力打造“智能盐田”
总面积达到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也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战场。经过一代又一代盐湖人的努力,如今,以盐湖股份为龙头的大型工业企业,在这片浩渺无垠的碧波之上,构建起了多个产业集群,实现了多产业融合发展。
盐湖股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技术进步的强大推动。多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盐湖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所属企业元通公司着力打造数字化工厂,不失为盐湖化工领域的一个亮点。
拥有年产氯化钾60万吨生产能力的元通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盐湖股份控股子公司,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运用冷结晶正浮选工艺生产氯化钾的企业。
元通公司副总经理何海陆说,企业现有加工车间、动力车间、供矿车间、造粒车间、成品车间等六大主体生产车间,目前,通过采用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完成了对工艺线路的全过程控制。
过去,由于受到传统制造工艺的限制,物料比重没有在线分析,导致生产工艺调整往往要滞后30到60分钟,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公司专门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直到2017年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线分析的难题解决后,生产工艺由原来的事后控制,变成现在的实时调整控制,使产品生产工艺调整更准确、更及时。”何海陆说,不解决在线分析,就无法推进后续的数字化。钾肥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就是源头物料比重和生产工艺,而这些都与数字化车间息息相关,只有搭建新的数字技术平台,企业才能优化供应链。
如今原料在线分析成功上线,在结晶器环节就可实现物料始终保持一个比重,进而为后续生产的连续稳定、提升运营效率等方面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化工厂是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它能够大大缩短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转化周期,提高产品制造的成功率和可靠性。
“传统工艺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存在供货效率低等问题,要提高产品品质,就必须进行技术革新。”何海陆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面临的管控风险越来越大,对于盐湖股份来说,搭建生产工艺数据库,实现生产数字化管控,这是必然的选择。
据元通公司技术部副部长唐海英介绍,为了实施智能盐田品牌战略,早在几年前元通公司就开始着手打造“盐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项目,该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于2019年6月完成,项目实施以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全员劳动生产效率。
说起这几年公司数字化工厂建设,作为亲历者,唐海英对此感触颇深。她说,元通公司的数字化工厂,实际上是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产品设计、生产规划、工程组态、生产执行,直至后期运营服务在内的整个生产活动打造无缝集成、虚实精准映射的工厂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在盐湖股份公司整个钾肥板块的规划中,数字化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元通一家装置,而是放眼整个钾肥板块质的提升。整个项目建成后,企业可实现全面智能制造,成为钾肥主业升级的典范……”(刘 伟)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