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玛多风光。(达明伟 摄)
雪山、冰川积水成河,汇聚成长江、黄河、澜沧江,滔滔东流滋养流域大地。600多万青海儿女的壮志豪情,以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己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今日之青海,三江源、祁连山(青海片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正树起大美青海最靓丽的绿色名片,可可西里成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现在的2700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只左右。
……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今天的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努力让大美青海的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
青海,已不是古人笔下的边关塞外,也不是歌声中在那遥远的地方,而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不断释放最大价值在生态的效应,在管山护水的工作量变中,不断彰显生态大省之魅力。
从全国而言,青海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贡献占比很小,却坐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其生态资源总价值18.39万亿元,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生态服务总价值为7300亿元,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不可估量。
最大的生态价值就是自然赋予青海发展的最雄厚资本,只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青海定将在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生动实践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近年来,青海聚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场标志性战役,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2%,较2015年提高13.5个百分点,1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较考核基准年(2014年)提高15.8个百分点,湟水河出省断面Ⅲ类水质占比不断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
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项成果去反观,青海把生态的最大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转变思路、革新理念,在一个个实际行动中让青海的大美更有成色。
青海最大的责任在生态
行走青海大地,无论是青海湖畔曾经的捕鱼郎,还是三江源腹地曾几何时依靠草原生活的牧民,党政机关干部,校园里的孩童,保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生态环境已成共识,大家也在保护生态的行动中收益红利,有领着固定工资的生态管护员,也有人依靠生态保护成果,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从相继实施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并启动三年行动,青海创造了一系列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生态体制改革经验。目前,“九龙治水”藩篱、执法监管碎片化等难题得到破解,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制度体系等31项试点任务全面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建立了综合执法和“村两委+”工作机制,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成功举办,形成论坛重要成果《西宁共识》。
同时,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入实施,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员人均年收入达2.16万元。
冠以国家公园之名,守护好“中华水塔”,青海儿女把生态保护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中,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在青海大地上蔚然成风。
青海最大的潜力在生态
生态是幸福色,更是靓丽的发展色。今天的青海,依托宝贵且独特的生态资源,在保护和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从定量向变量的转变,探寻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立于保护生态的基础,寻求高效的发展方式,特许经营已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新的尝试。三江源昂赛大峡谷自开展特许经营以来,生态旅游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一部分,很多生态管护员还当起了生态保护的宣传员和开展文明生态旅游的引导者。
当前的青海,也正在依托清洁能源、高原特色农牧业等绿色发展优势,全力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作为世界首条清洁能源输送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启动送电,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扩大到20万公顷(300万亩)。
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2020年青海连续100天对三江源16个县和1个镇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从“绿电7日”“绿电9日”到“绿电15日”“绿电三江源百日”,看涨的不仅是数字,更是从原材料到组建加工不断完善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条。
同时作为生态价值转换的有益尝试,青海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正式启动清洁供暖示范县建设,积极探索三江源地区清洁供暖新模式,保护极地江源的宝贵生态环境。
重要的生态地位赋予青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也孕育了绿色发展的无限可能。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论,在价值、责任与潜力的辩证统一中,青海定将守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宋明慧)
用心用情守护江源美景
执着干事、热心为民,这是采访过程中,记者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治多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玉成的最深印象,他还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莫曲村的扶贫第一书记,前不久,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至高荣誉给他更多的是鞭策,是激励他用心用情用力保护江源生态、守护江源美景的新动力。
玉成的家乡治多县,是万里长江流经第一县,三江源腹地的生态保护重地,必须要把保护生态放在首要位置。2016年,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美丽富饶的江源大地迎来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时代。随着体制试点的深入推进,着力破解牧民在保护生态过程中的发展又迫在眉睫,如何统筹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做好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文章摆在了干部群众面前。
玉成清晰地记得2017年到莫曲村当第一书记的情景。初来莫曲村时,村民搬到了县城,诸多条件限制,牧民几乎放弃了畜牧业发展,世世代代靠畜牧业为生的牧民没了主要经济来源,又加之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等原因,贫困人口能占到总人口的一半。当时他就想,承担着脱贫攻坚和推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落地落实的两大任务,必须围绕牧民的生产生计谋发展,让广大牧民奔小康。
说干就干,玉成首先瞄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大机遇,以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为实现生态脱贫的主要途径,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并及时落实,从最先的贫困户一家有一个生态管护员,到如今全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生态管护员,固定的工资收入让村民有了可持续的经济来源,生活得到了保障。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并实现“一户一岗”,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要改革内容,也是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护好草木生灵、绿水青山的有形抓手,牧民群众享受到红利,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玉成深切感受到了其中的变化,他说:“以前虽然有生态管护员,但都是义务行动,大家认知的生态管护也只是捡拾垃圾。现在就不一样了,生态管护岗位实现‘一户一岗’是牧民享受到的福利,而且通过大力度资金投入、开展培训、配备装备等措施,生态管护员可以身兼双职,既是管护员也是监测员,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
在工作中,玉成从保护生态的角度谋划推动脱贫事业。他觉得草原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保障和基础,要实现保护和发展的有机统一,就得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利用,推动可持续产业发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基于莫曲村实际,发展畜牧业是不二选择。
2017年,以牛羊养殖为主产业的烟瘴挂生态产业示范合作社在莫曲村成立,对于莫曲村村民而言,当畜牧业再次成为可依靠的经济来源时,大家积极加入,集约高效的养殖方式不仅减轻了草原的载畜量,还让合作社很快赚了钱,2019年首次实现了30多万元分红,在保护生态的行动中受了益。
除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和发展合作社解决就业岗位和经济来源问题,在莫曲村,还有很多居住在县城的,为了让人人都有事做,玉成和村“两委”班子商量,积极引导牧民群众向第三产业转产,发展服装加工、洗车等服务性产业,不仅解决了闲置劳动力,村民还累计享受到了20多万元的分红。
在采访中,玉成很平淡地介绍了自己做的工作,也表示,将努力把一件件为民之事干好,也将尽心尽责、身体力行,保护好三江源的山山水水。(宋明慧)
透过“生态窗”,看青海之大美
3月5日,记者在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采访时,中心主任李飞说,虽然时隔五年,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场景历历在目。那天,他是现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和大家通力合作操作着通讯视频及现场连线活动的各种设备,保障圆满完成任务。
在主控制室,工作人员打开“青海生态之窗”操作主页面,草原、雪山、湖泊、高山一一映入眼帘。当把镜头定格到澜沧江昂赛大峡谷观测点,山头上隐约可以看到植被已泛青,夹杂着冰块的澜沧江水一路向东奔流而下……再轻点鼠标,眼前立马呈现出果洛藏族自治州鄂陵湖、扎陵湖的实时观测情况,偌大的湖面如碧绿的玉盘,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透过“青海生态之窗”看到,西宁市北川河湿地公园内,河水静静流淌,亭台楼阁、水鸟飞翔,仿佛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展……
“通过这一个个实时画面,能让我们随时监测各种变化,随时领略青海之大美。”李飞介绍,“青海生态之窗”涵盖青海省五大生态板块,“科技+生态”效应的不断凸显,也让青海的大美风光实现同框“出镜”。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李飞说。
一个数字化窗口,映射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大变化。点几下鼠标的功夫,地域辽阔的青海尽览无余,还可随时回放珍贵画面,成为了科普宣教的可视窗口。
360度24小时,青海在全国率先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上,2016年起又率先建设了“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和展示解说系统,将“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实时精确观测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工作中,对全省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实时精确观测、监控与研究评估。
当下,“青海生态之窗”在全省已初步实现覆盖三江源区域、祁连山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和河湟地区五大生态板块,观测点位由原来的6个扩建到46个,可实时观测研究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共享集成300余个红外触发相机地面监测点位,视频数据累积已达800TB,截至目前共接待各类参观总计300批次3000多人。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有机实验室内,高海鹏正在和同事进行水质样本分离技术试验。她告诉记者,每天都要进行不同项目的试验,就是为了确保大美青海天蓝地绿水清,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据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办公室主任朱志国介绍,监测工作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我省依托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重大生态工程生态监测项目,在三江源、青海湖和祁连山等重点区域,建成由22个综合站点和1360个基础站点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形成了包含草地、林地、湿地、沙化土地、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气象要素、环境质量、冰川冻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等11个专项监测指标体系的生态监测网络。在充实完善三江源、青海湖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体系基础上,拓展祁连山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实现祁连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全要素监测;拓展了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重要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人类活动遥感监测。通过持续努力,实现了对全省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的全覆盖。
据介绍,下一步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持续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应有力量。(叶文娟)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