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海南站境内的光热发电。(洪玉杰 摄)
枸杞称重。(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游客在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乘坐快艇游玩。(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白云悠然,草原辽阔,湖水潋滟,高山巍峨,这里是青海。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同气连枝,描绘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这里也是青海。
行走在绿水青山间,我们不期然与水天一色的盐湖撞个满怀,牦牛、藏羊在广阔草原间茁壮成长,戈壁上的光伏板熠熠生辉,巨大的风机迎风转动,一个个昔日的贫困村变身高原大地上的魅力小镇……这里,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惊喜。
踏歌而来,逐绿而行,青海各族群众用汗水浇灌和培育着共同的绿色家园,在这片高原大地描绘着自然环境优渥、经济高质量发展、各族百姓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迈向更广阔的发展之路。
绿色循环
看青海盐湖产业稳步向前
宝石蓝的天空,翡翠绿的湖水,珍珠白的盐花,水天一色,景色旖旎。这里是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察尔汗盐湖。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
如今,青海盐湖工业已形成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五大产业集群。目前,钾肥产业无论是技术工艺水平还是生产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盐湖资源开发利用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单一利用型向综合利用型转变,初步形成了盐湖资源深度开发与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产业体系。
在循环经济的思路与模式下,如何变废为宝考验着人们的智慧,也考验着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
我省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在盐湖领域,青海盐湖钾肥生产集成技术、高镁锂比卤水提锂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批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专项落子有声、一个个制约科研领域“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难题得以攻克,科技创新“赋能”,一颗颗巨变的种子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将嘱托化作无限动力,我省全面启动《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为目标,稳步向前。
引领世界
看清洁能源风光无限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上,一片片光伏板“追光逐日”,一望无际;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315国道以北宽阔的戈壁滩上,全长24公里的光伏大道贯穿其间,在远山蓝天映衬下勾画出青海最独特的“能源地标”。
扬帆蓝海,近年来,我省清洁能源大踏步迈进——
我省建成青豫直流全国首条高比例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通道,向河南省输送清洁电力超过100亿千瓦时,由清洁能源生产大省迈向输出大省;建成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填补了国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空白;2017年至2020年先后开展“绿电”活动,连续刷新100%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
截至2020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达到3637万千瓦,年均增长超过20%,占比由2015年的80%提高到超90%。五年来,新增电力装机全部为清洁能源,开创全国先例。
青海绿能“风生水起”绘就了高原绿色发展美好未来。
在能源惠民方面,我省39个贫困县光伏扶贫工程实现全覆盖,扶贫收益达5.7亿元,实现7.7万户、28.3万人口脱贫;在生态修复方面,曾经退化的草场植被在光伏产业发展的牧光互补中得到修复,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在产业发展方面,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为我省新能源就地消纳提供巨大的市场,实现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协调发展,风生水起之间,新的增长点正在蓄势发力。
立足生态
看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享誉世界
“这个牛肉劲道,好吃!”5月10日,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拉开帷幕,人潮涌动的青海展馆里,从牦牛肉到冬虫夏草、青稞、酸奶,琳琅满目的产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见微知著,近几年,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出青出海”,走上了全国人的餐桌。
物华天宝,亿亩草场绵延不绝。立足优势,我省“青字号”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重锤响鼓,整体打造“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区域品牌。重点打造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油菜、枸杞等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如今,青海已是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涉藏地区青稞加工转化率最高省份、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全国最大冷水鱼生产基地。
这背后是我们对于质量的精益求精和对生态保护的不懈追求。
聚焦健康有机,我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全省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减少40%和30%以上;聚焦产品质量,我省在全省30个牧业(半农半牧)县实施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试点,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以看到产品溯源地的设想成为现实;聚焦绿色循环,2020年,我省在410个规模养殖场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提升改造,全省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95%,维持了高原生态平衡。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生态绿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定,未来可期。
文旅融合
看大美青海吸引世界目光
清新夏雨后,怡然临风开。驱车行驶在大美青海,绿树繁花遍地秀色、壮美盐湖摄人心魄、草原戈壁令人震撼……在“两山”理念引领下,美丽山水也是财富来源,青海迎来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越来越多人涌向青海,与青山绿水为伴;一个个民宿村、旅游村应运而生,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店掌柜”“土导游”,靠着家门口的风景鼓了腰包。
大美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不仅有着最“大”的价值、最“美”的颜值,也有着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且今日依然灿烂独特的文化。近年来,青海省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积极拓展生态潜力,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让大美青海成为最靓丽的绿色名片,响彻海内外。“十三五”以来,我省文化和旅游累计完成投资870.76亿元。累计接待游客1.9亿人次,旅游收入2100亿元,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
大美青海之美,美在山川之壮美、江河之秀美、人情之和美。我们深信,青海这片神奇的土地,将以更加美丽迷人、开放包容的崭新姿态,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抚今追昔、展望来路,我们豪情满怀、信心坚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扛起建设国家生态屏障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一个更加美丽富饶的青海正在铺陈新画卷。(钟倩)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 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回顾过去,青海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粮食总产量连续13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全省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身处生态要地的青海而言,格外重要。我们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基础能力,巩固盐湖、新能源、高原农牧、生态旅游业发展优势,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建链强链补链,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
我们要提升产业科技支撑能力,聚焦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战略需求,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全国性盐湖钾肥、清洁电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和现代产权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我们要提升产业战略管理能力,强化产业质量标准、品牌培育和政策配套,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加强产能利用、市场供需、投资项目等动态监测预警,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以推动高质量产业发展为引领,绿水青山必将建得更美,金山银山必将做得更大。(钟倩)
三江源头的“生命鸟巢”
“快看,这基塔上也有鸟,我得记录上,一会儿回去给老班长打个电话,告诉他最近在咱这儿筑巢的鸟儿又多了。”5月20日上午,在青藏联网工程±400千伏柴拉线408号塔下,青海电力检修公司“唐古拉之鹰”电力天路运维班班员张兴宇透过望远镜,看到安装在铁塔安全平台上的人工鸟巢里有幼鹰探出毛茸茸的脑袋。张兴宇口中的老班长是电力天路运维班原班长王辉,也是人工鸟巢的发起人。
2011年12月9日,青藏联网工程正式投入运行,青海电力检修公司“唐古拉之鹰”电力天路运维班也组建完成。从那时起,王辉和同事们就扎根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守护着这条青藏电力大动脉。线路投运不久,王辉和同事们就发现有鹰在铁塔上筑巢。这些大型鸟类的活动有时会导致线路跳闸,影响线路安全运行。他们试过迁移鸟巢、安装驱鸟器等传统方法,但成效都不大。
“这里的猛禽太多了,驱鸟器刚开始还有用,但它们熟悉这些装置后就不害怕了,继续‘违建’鸟巢。我们不断把这些鸟巢迁移到附近灌木丛中,它们又不断筑巢,双方跟打拉锯战似的。”在迁移鸟巢时,王辉和同事们很不忍心,但为了线路安全只能这样做。
“我们在铁塔安全平台上给它们搭个窝吧,免得它们自己随意乱搭。”一名班员提议。这个想法立即赢得了大家的支持,经过向青海电力检修公司相关管理部门汇报,并和当地林业部门沟通询问方法得到可行的答复后,王辉和同事们开始尝试搭建人工鸟巢。
刚开始,他们在竹筐里铺上稻草,将其作为鸟巢。但是,高原地区风沙大,竹筐里的稻草很容易就被大风刮飞了,竹筐也容易风化破损。于是,他们试着把鸟巢的材质从竹条改为柳条,将里面的稻草也换成了椰棕垫,并用细铁丝将椰棕垫与鸟巢绑扎在一起。后来,他们又把编织材料升级为藤条,并提前用防腐药水浸泡,进一步增强了鸟巢的耐用性。随着“安居房”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鸟儿开始在人工鸟巢里筑巢。
从2017年起,国网青海电力先后在可可西里、玉树、果洛地区试点了“生命鸟巢”项目,并取得了实际效果。2019年3月底,国网青海电力决定将“人工鸟巢”项目列入该公司线路运维计划,实行一体化管理,从源头上解决资金、人员、统筹协调等问题。
如今,青海三江源地区的“生命鸟巢”数量已达到4572个。(钟倩 董洁 杨宝珠)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