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示。王伟才摄
青海非公经济企业人才管理培训。工信厅提供
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王伟才摄
【编者按】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是非公经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近年来,青海由于地理位置、常住人口、高校结构等因素使得本地企业特别是非公经济企业在人才“地图”的绘就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有困难就想办法破局。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不断创新人才工作,营造出了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任重而道远,为了提供更有效率、更加精准的人才服务,青海将持续发力。
中小微企业最大的发展问题不是缺少订单,而是缺少人才;企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却发现人才跟不上;市场倒逼企业转型,人才却不能支撑;天天喊着创新,领军人物无处可寻……
在青海,“人才”发展同样不可回避,也是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而这一问题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尤为突出。如何不断培养人才,如何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又如何打实非公经济人才基础?围绕着这一系列问题,青海人才队伍建设正在悄然改进……
从企业到政府,最先改变的是劳务发展理念……
“我们企业是为路桥建设提供钢结构产品,虽然企业体量不大但在安装阶段用工量非常大,记得在路桥安装中,企业曾招聘过570名工人。当然,我们为招聘的570名工人都签订了正规劳动合同。”青海玉明金属结构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南玉明说。
目前,在青海不论大型非公经济还是中小微初创企业都达成了共识:只要想走得长远,和谐的劳务关系是企业必须遵守的。
青海玉明金属结构制造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这样的小微企业,企业负责人南玉明说:“我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我知道,保护劳动者权益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企业赢得市场和行业口碑,留住人才、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些小微企业负责人总觉得支付员工额定工资以外的相关保障费用没有必要,还增加了企业负担,但我觉得小企业不论起步、运营多么困难,这部分钱一定要出,也应该出!”他认为,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正在倒逼着企业日益重视和谐劳务关系。
近年来,随着青海市场经济活力持续迸发,非公经济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据我省相关部门统计,自2019年起,全省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呈逐年递增态势,其中,非公经济企业从业人员占非公经济总人数比重已经过半。而作为非公经济从业人员集聚的各企业不仅要带领员工创造社会价值,也应以和谐劳动关系肩负起保障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权利和共同富裕的初心与使命。
近期,我省开展非公经济组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结果显示,非公经济组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自评总得分达97分,劳务关系向好。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民营企业发展促进局负责人介绍:“为了实现我省的和谐劳动关系,今年以来我们加大了企业培训,重点从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劳动用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有待提高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中选取对象进行‘点对点’培育,不仅要改变非公企业家的理念,更要将和谐劳动关系落到实处。”
另外,我省在抓好《劳动合同法》的贯彻落实中,还在巩固大中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小微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非公经济组织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水平。据统计,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全省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非公经济组织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0%以上。
技能培训,让人才发展变换“车道”……
随着现代行业的分工日益精细狭小,人员用工也越来越专业化。为了掌握全省专业人才发展情况,我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调研分析。
分析显示:青海人才总量与企业需求仍存在差距。有数据表明,全省规模以上非公经济企业中人才数与职工总数的比例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但随着我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而现有人才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非公经济企业普遍认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人才队伍不足的问题,扩大人才规模、增加人才资源总量,提高人才比例逐渐成为非公经济企业的普遍愿望。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民营企业发展促进局负责人说:“目前,在我省非公经济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的高层次经营管理者中存在专业性低的现象,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
青海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总经理赵云凯谈论起目前非公经济企业的人才现状时说:“我们每年都会帮助企业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很多企业反映,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但是人才之路确实‘难走’。首先,人力成本太高;其次,就算千方百计请来了也留不久;最后,就是本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赵云凯还说,非公经济人才问题其实全国都一样,人才问题不解决,企业不会蒸蒸日上。
当然,解决问题的途径千千万,青海既然不能快速引进专业人才,那就转换思路,加大现有人员专业化的培训。
目前,全省将非公经济企业人员纳入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范围,建立了市州、行业、单位三级联动的培训工作运行机制,以“互联网+”的培训形式,在全面开展公需课、专业课培训的同时,依托4家国家级、10家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结合不同地域、类别、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丰富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民营企业分布相对集中的工程等领域,增设了建设工程、水利工程、综合工程等课程,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近几年,平均每年有1.9万人(次)非公经济企业组织人员参加培训。
青海新丁香粮油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洪恩在参加多次专业管理培训后认为收获颇丰:“参加我省组织的多次专业管理、财务培训,为企业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
服务环境逐步改变,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在我省相关部门对人才发展进行的调研分析中也显示:近几年,我省非公经济企业逐步加大了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非公经济企业人才的学历层次逐步提高。
当然,我省人力资源专家也表示:“事实证明,在企业规模方面,非公经济企业拥有本科及以上人才数量与企业规模正相关,企业年销售收入越高,企业规模越大,人才学历层次越高,高学历人才占比增速也最快。”
为了让人才效用发挥到最大,我省各级政府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为人力资源发展保驾护航。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省制定印发了一系列助推人力资源发展的相关文件,并对做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备案管理、年度报告公示、服务便民化等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和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统计,截至4月底,全省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94家,从业人员2365人。其中,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6家,从业人员1020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36家,从业人员1345人。每年约为80万人(次)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帮助约10万人(次)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和流动。
青海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正是我省服务机构中的一员,中心总经理赵云凯说:“现在非公经济人才环境逐步好转,大家对管理、财务等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强,很多企业上门寻求服务,去年一年我们累计服务1525人次,服务企业达900余户。”
路漫漫其修远兮。青海人才建设虽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人才总量与企业需求、人才评价和流转体制、人才储备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十四五”已经开启,期待青海人才“地图”绘就完满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王伟才摄
随着现代行业的分工日益精细狭小,人员用工也越来越专业化。为了掌握全省专业人才发展情况,我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调研分析。
分析显示:青海人才总量与企业需求仍存在差距。有数据表明,全省规模以上非公经济企业中人才数与职工总数的比例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但随着我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而现有人才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非公经济企业普遍认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人才队伍不足的问题,扩大人才规模、增加人才资源总量,提高人才比例逐渐成为非公经济企业的普遍愿望。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民营企业发展促进局负责人说:“目前,在我省非公经济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的高层次经营管理者中存在专业性低的现象,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
青海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总经理赵云凯谈论起目前非公经济企业的人才现状时说:“我们每年都会帮助企业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很多企业反映,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但是人才之路确实‘难走’。首先,人力成本太高;其次,就算千方百计请来了也留不久;最后,就是本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赵云凯还说,非公经济人才问题其实全国都一样,人才问题不解决,企业不会蒸蒸日上。
当然,解决问题的途径千千万,青海既然不能快速引进专业人才,那就转换思路,加大现有人员专业化的培训。
目前,全省将非公经济企业人员纳入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范围,建立了市州、行业、单位三级联动的培训工作运行机制,以“互联网+”的培训形式,在全面开展公需课、专业课培训的同时,依托4家国家级、10家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结合不同地域、类别、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丰富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民营企业分布相对集中的工程等领域,增设了建设工程、水利工程、综合工程等课程,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近几年,平均每年有1.9万人(次)非公经济企业组织人员参加培训。
青海新丁香粮油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洪恩在参加多次专业管理培训后认为收获颇丰:“参加我省组织的多次专业管理、财务培训,为企业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
服务环境逐步改变,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在我省相关部门对人才发展进行的调研分析中也显示:近几年,我省非公经济企业逐步加大了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非公经济企业人才的学历层次逐步提高。
当然,我省人力资源专家也表示:“事实证明,在企业规模方面,非公经济企业拥有本科及以上人才数量与企业规模正相关,企业年销售收入越高,企业规模越大,人才学历层次越高,高学历人才占比增速也最快。”
为了让人才效用发挥到最大,我省各级政府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为人力资源发展保驾护航。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省制定印发了一系列助推人力资源发展的相关文件,并对做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备案管理、年度报告公示、服务便民化等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和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统计,截至4月底,全省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94家,从业人员2365人。其中,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6家,从业人员1020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36家,从业人员1345人。每年约为80万人(次)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帮助约10万人(次)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和流动。
青海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正是我省服务机构中的一员,中心总经理赵云凯说:“现在非公经济人才环境逐步好转,大家对管理、财务等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强,很多企业上门寻求服务,去年一年我们累计服务1525人次,服务企业达900余户。”
路漫漫其修远兮。青海人才建设虽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人才总量与企业需求、人才评价和流转体制、人才储备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十四五”已经开启,期待青海人才“地图”绘就完满。(芈峤)
让人社服务有力度更有温度
西宁市城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打造“红领行动·惠企暖民”党建品牌,将稳就业、保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提升服务质效,以助力群众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为突破口,主动服务、靠前服务、贴心服务、全面服务,确保群众“求职有门、就业有路”,推动企业用工形势平稳,实现人社服务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主动服务
“就业专干就像家人一样关心我,在了解到我的实际情况后几次给我推荐工作岗位,现在我在社区幸福食堂工作,待遇还不错,离家又近,真心感谢政府的就业帮扶。”西宁市城中区南川西路西台社区居民祖青梅说。
因为爱人身患癌症,没有劳动能力,祖青梅既要照顾爱人还要养育上高中的女儿,不便外出务工,但又找不到离家近的合适工作。就业专干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她做了失业登记及零就业家庭认定后,推荐其在幸福食堂顺利实现了就业。
为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提升群众收入,中区人社局主动服务,在29个社区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窗口,每个窗口配一名专职就业专干,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回访等形式,了解辖区居民就业情况,对失业人员建立劳动力走访记录卡定期进行跟踪回访并提供就业帮扶。
截至目前,通过夏都人才网、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现场收集整理岗位信息958条,并在就业局-街道-社区三级服务平台进行发布。同时,设立职业介绍窗口,已累计为115名求职者介绍工作,实现就业61人。
以企业效益为引导靠前服务
“中区人社局安排专人为我们提供政策服务,不管是政策咨询,还是业务办理,都耐心解答,一站受理、一窗通办,手续精简了许多,特别是招工服务,既精准又及时,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青海弗迪电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陈军说。
为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帮扶重点企业复工达产,中区人社局组建“红领先锋”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摸清企业现状及需求,深入各类用人单位(企业)一对一提供政策、岗位、补贴、培训等政策讲解,实现人社业务全程帮办、上门帮办服务。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联合“夏都人才网”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4场,共有365家企业参加,提供1878个岗位,现场咨询3188余人(次),线上招聘会投递简历834份,求职登记1220余人(次),803人(次)达成初步意向性协议,缓解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以技能提升为抓手贴心服务
“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又不高,原先我只能到处打零工,找不到稳定的工作。不过,在参加中区人社局举办的物业管理员培训班后,我顺利在鸣翠柳山庄振迪物业公司找到了工作,比以前稳定,待遇也不错,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总寨镇新庄村村民侯尚青说。
没有学历和技能,侯尚青找工作屡屡受挫。就业专干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推荐他参加中区人社局组织的失业人员物业管理员技能培训班,经过系统学习,侯尚青掌握了物业管理员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技能,结训后拿到技能培训合格证实现了稳定就业。
中区人社局针对有就业需求的城乡失业人员,广泛开展培训意愿和市场需求调查,不断拓展以物业管理、中式烹饪和家政服务员等为主的4个培训工种,积极对接5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免费技能提升培训班,切实提升城乡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实现失业人员稳定就业。据统计,截至目前,开展中式烹饪、物业管理员等各类技能培训班8期累计培训400人。(芈峤)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