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二十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对党的绝对忠诚;二十年的律师之路,镌刻着对法律的无上尊崇。
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董博俊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这位从军营走出的律师,是如何践行初心,建功立业,以党建促进律师事业发展的?让我们走近他、倾听他——
心中种下红色种子
见到董博俊,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刚在某部队讲完党课回到办公室,就有约见的当事人前来咨询案件。开始采访,已是暮色四合,华灯初上。
被多家单位邀请讲党课、参加全省司法系统举办的事迹报告会、庭审现场代理、辩护……从北京回来后,董博俊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紧张工作中,每天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采访因此一再改期。
这位有着39年党龄,不停忙碌却精神饱满的律师,不仅是行业内的“明星”、退役军人队伍里的“明星”,更是律师事务所党建带头人。
“不好意思,最近太忙,让采访一再推后。”见到记者,董博俊谦和地说。眼前这位神采奕奕、身姿挺拔的“明星”律师,尽管脸色有些憔悴,但精神矍铄,很难看出已有六十多岁的年龄。
“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能够进京参加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系列庆典和英模表彰活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深感荣耀和自豪。特别是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深受教育、备受鼓舞。”对于这次北京之行,董博俊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震撼。
从北京回来已经半月有余,可董博俊内心依然充满激动和自豪:“在建党百年之际获得这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既是我个人的最高荣誉,也是属于青海律师行业全体党务工作者的荣誉。必将激励我们进一步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律师。”
在董博俊看来,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就是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而这粒红色种子自小便在他的心中种下了。
董博俊的父亲是一名法官,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他心里种下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种子。
“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贻臭万千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这是董博俊从小就听父亲讲的二七铁路大罢工领导者、近代工人运动领袖、“劳工律师”施洋大律师的故事,也是从那时起,匡扶正义、不畏强权的律师形象在董博俊心中闪闪发光,他的律师梦由此深植心中。
1978年,董博俊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应征入伍,1992年参加考试取得律师资格,1997年在原兰州军区空军法律顾问处注册,2000年退役后自主择业,毅然选择从事律师职业,成为了一名职业律师。如今61岁的他依然奋斗在法治建设一线,担负西宁市律师协会的事务工作和青海立詹律师事务所的主要工作。
军旅生涯和党的培养,锻造出他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格。在董博俊眼里,每一个案件都是公平和正义的载体,都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论案件类型和大小,他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从业清廉、公正,服务热情、周到。从未发生当事人不满和投诉的情况,成为律师行业中的优秀党员代表。
牛劲十足铁嘴律师
从“青海省3·15十佳贡献奖获得者”,到“青海省优秀律师”“青海省优秀退役军人”,再到“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在董博俊办公室一角的书架上,摆满了大大小小几十本荣誉证书和各类奖章、奖杯。
“走出部队,我已不再是一名军人,但军人退伍不褪色,共产党员的红色本质永远不会变。”这是董博俊常说的一句话。董博俊深知党建工作的重要性,青海立詹律师事务所成立后,他就向上级党组织申请,着手律所党组织的设立工作。
2018年8月,青海立詹律师事务所党支部批准成立,董博俊就担起了党支部书记的责任。律所秉持“党建立所,质量取胜”理念,坚持以党支部建设引领带动律所发展。多年来,他把“坚定政治信仰、同心铸就辉煌”作为律所党建核心理念,把“忠诚于党、服务于民”作为党建中心思想,在加强党支部建设中传承红色基因、夯实战斗堡垒。
在他的带领下,律所党支部一班人经过认真探索,打造出了“三四三四”党建工作法,以党建促所建,使律所的各项工作再上了新台阶,党建工作也得到了省、市、区各级党委和“两新工委”的充分肯定。律所党支部被评为青海省司法行业的优秀党支部和省、市两新组织的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在部队期间的政工经历使他对党建工作有一份深深的执着。让董博俊欣慰的是,如今在党建立所的引领下,律所党建工作能够更好地指导业务工作,业务工作为党支部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律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董博俊始终没有忘记党和部队的教育培养之恩。在退役后的20年里,但凡涉及到部队、军人的法律事务,他都会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培训。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西宁市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在立詹律师事务所挂牌成立。第一年他就为上百名退役军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并协助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办理法律援助申请,依法维护了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
身为青海省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主任的他,凭着信念理想和对法律的忠诚,被业内同行称为“牛劲十足的铁嘴律师。”
老骥伏枥守护正义
在当事人眼中,他是百姓的“贴心人”,在法官眼中,他是调解处理案件的“好帮手”,仲裁委员会把他称为“调解能手”。
熟悉董博俊的人都知道,他在受理案件之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充分了解案情,然后尽力做好受理前的劝导、调解工作,使一些普通的民事纠纷通过劝导和调解平息纷争,止于诉前。即使是一些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也要做好庭前调解工作,尽量化解各种矛盾。无论是其主办的仲裁案件,还是代理的民事案件,每年都有几十件案件得到调解处理。既化解了许多百姓之间的矛盾,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他内心,他更愿意去帮助社会上的困难群体。困难群体因经济原因或维权意识薄弱,往往在诉讼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2007年他代理了一起农民工讨薪援助案,当时有7名外省来青海打工的农民工在临近过年时要不到劳务费。董博俊为他们提供法律帮助,与发包方多次沟通,最后通过法院协调,赶在春节前将12万元劳务费交到了农民工手中。
这样的案例在董博俊的职业生涯中还有很多。在他看来,身为共产党员,理应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伸张正义,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从业以来,他热心公益事业,关注困难群体,多次深入街道、社区、学校、厂矿企业开展“法律助力前行”的支部“一帮一”活动。他积极健全完善律所党支部“工作在律所,奉献在基层”的新型服务机制,为基层群众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免费法律援助。
“要把律师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去努力,而不能把其作为谋生的手段去做事。”这是董博俊对自己和所里律师的基本要求。他深深懂得作为一名执业律师,不仅要通过良好的业务素质得到当事人和社会的认可,还要以良好的政治素养得到党和政府的认可。
如今,已年过61岁的董博俊,依然把军人的坚毅品格、优良作风同奉献社会、感恩党和国家的赤诚之心融于一身,在人生的“第二战场”上,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信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更多的人,维护公平正义、助力社会稳定。(于瑞荣)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