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高度肯定了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殷切期望,对我们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回顾百年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青年始终作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群体,致力于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是典型的青年群体,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和生命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1925年爆发的爱国青年勇敢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五卅运动、1935年12月爆发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昆明学生发起的“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运动等等,都体现了先进青年在民族危难之际的担当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我们党青年英雄辈出。中共一大召开时毛泽东是28岁,周恩来参加中国共产党时是23岁,邓小平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时是18岁。杨靖宇牺牲时是35岁,赵一曼牺牲时是31岁,江姐牺牲时是29岁,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牺牲时是29岁,刘胡兰牺牲时只有15岁。长征出发时,8万红军中,平均年龄不足20岁,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占40%。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队伍中青年占90%以上。新中国刚刚成立,朝鲜战争爆发,超过70万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等青年英雄,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生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广大青年响应党“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祖国”的伟大号召,投身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奉献聪明才智、青春年华、火热激情,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作出巨大贡献。位于青海金银滩草原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就是由青年为主力的数十万大军隐姓埋名、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后,广大青年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立时代潮头,焕发巨大活力,谱写了一曲改革创新的奋斗之歌,中国女排“五连冠”成为时代的印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在各个领域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全国累计派出的300多万名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大多是青年。在科技战线,北斗导航团队平均年龄35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国产大飞机C919前期测试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可以说,建党百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对党忠诚、造福人民、奋斗人生,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书写了精彩壮丽的青春篇章。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二、做新时代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志气”就是理想、方向、目标,中国人的“志气”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骨气”就是精神、品格、气节,中国人自古就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骨气”,就是在任何困难和压力面前永不退缩、矢志不渝、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底气”就是优势、实力、自信,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历史,有辉煌灿烂的文明传统。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古老的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西方列强对我们颐指气使,任意欺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每个人也从中收获了作为中国人的信心和力量。启航新征程,青年人要勇立潮头,心怀祖国,坚守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三、赓续百年初心,勇担育人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实际上就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再次提出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要命题,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并用实践予以回答。“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至关重要的方向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有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优秀青年。“为谁培养人”,决定了教育的服务面向。作为社会主义大学,就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不负党和人民希望,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伟大梦想之中、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方法、路径问题。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夯实奋斗的基础,巩固发展的根本。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尤其是民族高校更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主线,努力培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时代新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教育学生发挥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优势,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全面丰富知识体系,增长人生阅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高远志向,艰苦奋斗、勇于担当,苦干实干,留下奋斗足迹,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青海民族大学教授:阿进录)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