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省总工会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产业工人队伍现状研究制定实施意见,提出8个方面26条具体改革举措,主题鲜明,举措务实,呈现六大亮点。
一是注重加强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领。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党的建设,加大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非公企业为重点,坚持区域统建、行业组建、企业联建,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强化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产业工人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解奋斗的“新青海精神”。强化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提高产业工人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吸收优秀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领导机构挂职和兼职。强化产业工会工作创新,整合党群工作资源,加强产业工人活动阵地建设,开展工会普惠性服务,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注重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职业教育总体布局,重点建设一批省级职业教育骨干(示范)院校,六州建好“一州一校”,每个重点行业都有一所职业院校。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鼓励和扶持职业院校兴办校办产业,实现“校中厂”“厂中校”。改革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建立各类培训主体平等竞争、产业工人自主参加、政府购买服务的技能培训机制。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方式,开设产业工人网上练兵、素质提升窗口,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建立职业教育与网上培训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培育高技能人才,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孵化拔尖技能人才。完善培育高技能人才激励办法,定期命名表彰“青海省企业单位首席技师”“工人技术明星”“青海高原工匠”。提升劳动和技能竞赛水平,完善赛后技术等级晋升,形成“培训、帮带、竞赛、晋级、激励”五位一体职业技能提升机制。
三是注重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落实农民工平等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建立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成本、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投入机制。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进城落户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注重产业工人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开展职工创新成果评选、展示、推广、合作活动,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纳入全省科技创新成果评选范围,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全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适当增加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推荐名额。完善职工创新能力建设体系,加强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每两年命名表彰一批全省示范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大对创新团队和带头人的奖励力度。打破创新工作室专业界限、行业界限、时空界限,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专业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实训平台,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增强技术攻关、技能培训、协同创新能力。
五是注重产业工人成长环境优化。着力提高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推行体现技能与薪酬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着力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推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着力拓宽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打破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之间界限,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
六是注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夯实工作基础,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理论政策研究,及时了解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变化状况,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建立结构清晰、覆盖全面、数据准确、动态管理的全省产业工人基础数据库。加强法治保障,依法保障产业工人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与职业教育规模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工作经费预算,对参加技师、高级技师教育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产业工人,给予培训费补贴。(办公室)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