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在青海大地上,一股青年返乡创业的热潮正悄然涌动。他们带着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从都市回到乡村,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他们扎根乡土,盘活资源,用青春汗水浇灌乡村发展的希望之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青春动能。
都市青年归乡:用设计灵感盘活乡村养殖产业
初秋的清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西堡镇羊圈村的养殖场里,33岁的陈怡君正熟练地给鸡喂食。谁能想到,这位挽着裤脚、满手泥土的青年,曾是北京写字楼里的设计师。2024年,她放弃年薪丰厚的工作,回到家乡接手濒临破产的养殖场,用新思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2010年,陈怡君离开青海赴京求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开始了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生活,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2024年,父亲和叔叔经营的养殖场因思路陈旧、销路不畅濒临倒闭,这个在都市站稳脚跟的青海姑娘,做出了让家人反对的决定:辞职返乡。
“当时全家人都不支持我回来。”陈怡君笑言,自己在北京有房有车,生活安稳。但看到家乡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她始终心有不甘。“父亲那代人总说‘养好鸡、产好蛋就不愁卖’,可在这两年的信息时代,光靠品质不行了。”接手养殖场时,这里只剩几排旧鸡舍和滞销的产品,她把这称作“二次创业”——“父辈没创起来,我来接着干。”
转机始于一次市场见闻。去年夏天,她在西宁的市场看到一位农民大妈顶着烈日卖西红柿,4元一公斤却舍不得吃一个,午饭只啃自带的馍馍。“同款普罗旺斯西红柿在线上能卖69.9元一箱,凭什么家乡的好货卖不上好价?”陈怡君说,这件事让她坚定了方向:做品牌、拓渠道、重体验。
随后,她注册“西堡黑凤”“西堡黑凤园”等商标,设计简约大气的新包装改头换面,把土鸡蛋变成礼盒装;开直播、拍短视频,镜头里既有捡蛋的日常,也有青海的蓝天白云;在线下,她带着产品参加青洽会、年货大集,让“青海味道”走进西宁各大超市。如今,养殖场不仅盘活了,还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和陕西省建起分基地,产品也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她试点“农场研学”,开放部分厂区让孩子们体验捡蛋、种菜,周末的亲子露营活动场场爆满。“下一步,我想让周边村民都加入养殖,搞‘家庭农场体验’。”她计划免费提供鸡苗和技术,让游客走进农户家看鸡、摘菜、吃饭,“就像浙江的小茶园那样,家家户户都能吃上‘旅游饭’。”
夕阳下,陈怡君站在养殖场的山坡上,望着远处连绵的青海山川。“很多人还分不清青海和青岛,我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鸡能满山飞,这里的产品为什么好。”从设计图纸到规划农场,这个青海姑娘用青春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对乡土的热爱与创新的智慧里。
大学生支书引领:盘菜产业带动村庄全面发展
清晨的阳光洒满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杨家村,500亩(1亩≈0.067公顷)盘菜种植基地里,晨露在翠绿的菜叶上滚动,村民们正忙着除草、追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前种地只知道种麦子、玉米,一年到头忙下来也没挣多少钱,现在流转给大户种盘菜,租金加务工收入,日子越过越甜。”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杨建平笑着说。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的有力引领,更离不开新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胥沁媛的辛勤付出。
去年11月,初到村里的大学生书记胥沁媛看着贫瘠的土地和村民期盼的眼神,就暗下决心要找到一条适合杨家村的致富路。经过两个多月的市场调研和村情摸底,杨家村成功引进了盘菜种植大户。胥沁媛站在盘菜基地边,指着标准化田垄介绍:“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签订流转协议,还请来法律顾问全程把关合同条款,最终才形成了‘党建+土地流转’这个发展模式。”
“我家20多亩地流转出去,每年能拿到6800元租金,平时帮忙种植盘菜每天还有110元收入,一年下来增收近1万元。”村民沈海福算起增收账,乐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土地有人管,自己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像沈海福这样的受益户,全村共有72户。
盘菜基地的建设不仅让村民鼓起了钱袋子,更带动了全村基础设施的升级。胥沁媛指着田间说道:“你看这田间新修的灌溉水渠,不仅解决了我们靠天吃饭的困境,也为村上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村里还借着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宽了道路,翻修了水池,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傍晚时分,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孩子嬉戏打闹,老人聚在一起聊着家常。村主任杨建荣说道:“以前大家都出去打工,村上没几个人,现在托了盘菜基地的福,大家在村里就能有收入,回来务工的人也变多了。”村民沈显中感慨道:“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幸福指数节节高啊!”
90后创业先锋:诚信助力青海特产走出大山
8月22日上午,海东云朵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1992年出生的甘钰正坐在电脑前查看客户下的订单,“这批牛羊肉要赶早班机发往广州,必须保证新鲜。”他边说边在送货单上签字。谁能想到,这位熟练对接农产品销售的青年,两年前还是一名在保险公司挣扎求存的工作人员。如今,他带着伙伴扎根乡土,让青海的牛羊肉、菜籽油等特产走出大山,更成了平安区平安镇西村11户村民的“贴心人”。
2023年以前,甘钰从西安的大学毕业,来到平安区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了七年,每天奔波于各个工地对接业务。“前几年工地项目锐减,收入低到让人恐慌,有时连基本生活都难维持。”就在他陷入迷茫时,他的同学提及832平台,加上有创业经验的伙伴鼓励,他毅然辞去了当时的工作。甘钰坦言,当时抱着“试一把”的心态,和伙伴在2023年9月注册公司,入驻832平台,专门销售青海特色农产品。
创业路上的考验接踵而至。公司主要通过入驻832平台,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与村子签订扶贫协议,从农户手中收购牛羊肉、土豆等初级农产品,经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起初,仅凭一个村子的供应难以满足订单需求,他们便拓展到祁连、同仁等地,整合更多优质农产品资源。
去年5月,发往广州的50公斤鸡翅因高温坏了一半,甘钰当即决定全额赔付。“我知道诚信比什么都重要。”她重新补发了50公斤鸡翅,这份诚意打动了客户,对方至今仍在不断采购。
更大的挑战出现在去年春节前,一笔12.8万元的工会福利订单让他彻夜难眠。“要垫资收购牛羊肉,还要设计礼盒包装。”甘钰和伙伴四处借钱,守在工厂盯质量,最终礼盒如期交货。客户的好评传回家乡,得到了平安区农业农村局的鼓励。
这单生意不仅让公司打开知名度,更帮农户解决了牛羊肉滞销问题。“看到乡亲们拿到卖肉钱时的笑容,我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甘钰说。
如今的公司已从两人小团队发展到7人,员工多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2024年营业额突破200万元,2025年截至8月更达490万元,销售的牛羊肉、菜籽油、面粉等特产,通过顺丰冷链销往海南省、黑龙江省等全国各地。
作为平安镇西村人,甘钰从未忘记创业的初心。公司与村里签订扶贫协议,每年为11户脱贫户发放12次米面油慰问物资。“现在我们在村子里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好口碑,从以前不认识村民到现在很熟悉,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骄傲,因为我也能帮助到大家了。”这种变化让他格外珍视。
“接下来,我们还是要不忘初心,坚持服务态度,把最好的留给客户,把善良留给脱贫人员。”甘钰说。这个90后青年用两年时间证明: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真诚与坚持永远是最有力的翅膀,而青年返乡创业,正为这片乡土注入源源不断的振兴动能。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