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8月27日,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上拉边村晨光初现,村民马木汗麦紧握斧柄,向自家门前13棵枝繁叶茂的老树毅然挥下。由于树挡了路,马木汗麦毫不犹豫做出这个决定。
马木汗麦说:“‘让他三尺又何妨’,砍了大伙儿都好走!”
无独有偶,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不远处的条井村。
前不久,因为村道狭窄,村民韩穆撒维将自家院墙后移半米,为村道让路,他说:“退半米,往后邻居拉庄稼的车进出方便!”
马木汗麦因“砍树让路”当选“文明家庭”,韩穆撒维“让墙护邻”的故事被树为典型,在各村流传。
这两幕“舍小家为大家”的场景,是循化县“许乎”(藏语,意为“值得信赖的朋友”)文化的缩影,更是白庄镇以党建为引领,将“六尺巷”谦让美德与民族团结文明相融合的生动写照。
在循化,“许乎”关系曾是撒拉族和藏族两个民族间世代互助的精神纽带。过去,藏族群众寻找茶叶盐巴、撒拉族群众寻找牛羊皮毛,都依靠“许乎”相助,生产生活中亲如一家。如今,“许乎”的范围早已超越这两个民族,成为循化县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共同表达。
白庄镇党委书记马庆峰说:“马木汗麦、韩穆撒维的选择,是我们深耕‘许乎关系’,架起民族交融连心桥梁,培育文明新风的必然结果。”
长久以来,白庄镇多民族聚居,为让文明新风直达基层,白庄镇党委、政府构建了“书记领办、支部领跑、党员领岗”责任链,将27个村整合为10个网格片区,党员干部化身“六尺巷”精神的“播种机”,将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融入实践,文明新风遍布乡间巷陌。
在上拉边村拓宽主干道过程中,村党支部书记韩福新率先拆除自家柴火棚,党员纷纷跟进,5户村民主动让出宅基地,半个月时间内,“堵心路”变成了“连心路”。
韩福新不由感慨:“以前办事,人人都在盘算自家账;现在党员带头让,群众跟着干,心齐万事成!”
此外,白庄镇还邀请23名退休干部、老党员、致富带头人组建“乡贤议事会”,推动民族传统调解方式与“六尺巷”精神相融合。
其中,撒拉族乡贤马撒拉擅长用“劝和说理”化解矛盾。
去年春天,乙日亥村两户人家因宅基地边界起争执,他盘腿坐在炕头给大家讲了“六尺巷”的故事:“撒拉人重视邻里和睦,为几寸地伤和气不值得,‘六尺巷’让的是人情!”最终两家各让半米,还共修一条便民小路。
去年以来,像马撒拉这样的乡贤,已化解纠纷20余起,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
“许乎!许乎!”
前不久,白庄镇人民政府大院中,第二届“许乎杯”拔河比赛报名现场热闹非凡,撒拉族、汉族和藏族群众围坐在一起讨论组队策略。
看着这一幕,白庄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韩卫良陷入回忆,他说:“去年首届拔河比赛时,两村因灌溉问题积怨,在党员带动下,两村村民才组队参赛。训练时,不知是谁喊着‘许乎’发力,大家深受感染,随即高声同喊‘许乎’,汗水也冲刷了彼此的隔阂。”
今年,白庄镇提倡“跨民族组队”,撒拉族村民马德明与藏族村民周拉一起报名,韩卫良笑着说:“这‘许乎’声,比任何说教都动人。”
如今,“许乎”的力量还在白庄镇不断延伸。
在“我眼中的白庄美”摄影活动中,摄影师们记录下藏族老人帮撒拉族邻居喂养牛羊、各族群众共同收割粮食的温暖瞬间;
“优秀白庄人”评选活动中,践行“六尺巷”精神的村民成为大家的榜样;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超市”里,村民参与公益、践行美德可兑换生活用品,累计兑换超5万分,“做好事、得实惠”成为大家的行动自觉……
当声声“许乎”与“六尺巷”理念相拥,白庄镇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23年以来,全镇邻里矛盾同比下降42%,村民参与公益积极性提升60%,多个村庄获评循化县“文明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这不仅为白庄镇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动力,更成为循化县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的“样本”——用传统美德铸魂,以民族情谊聚力,在多民族土地上,绘就出一幅美丽乡村新图景。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