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时期,青海虽远离抗日主战场,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青海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本文从党的引领角度对青海抗战史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新时代新征程进行了粗浅思考,目的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推动党史界对这一领域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希望更好地弘扬抗战精神,汲取历史智慧,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党史力量。
一、抗战时期党在青海的历史成就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在青海这片广袤土地上,中国共产党着眼大局,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对青海军阀的政治争取,促成青海骑兵师东征抗日,引领青海各族群众积极支援抗战,号召广大青海儿女投身抗战,掀起了青海抗战热潮,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对青海军阀的政治争取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总政策: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争取一切赞成抗日的力量。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全国爱国力量的广泛拥护。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对青海军阀马麟、马步芳进行政治争取。青海马氏家族作为青海地方实力军阀,掌握着一定的军事力量,争取他们共同抗日对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为打通国际通道,取得苏联援助,联合抗击日寇,中共中央曾多次表示争取青海军阀合作抗战的政治主张。1936年9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在致朱德、徐向前等人的电文中,就提到了争取马步芳的可能性。10月26日,毛泽东、朱德等46名红军领导人共同致书蒋介石及国民革命军西北各将领,表示中国工农红军愿与“西北数十万健儿”“手携手地联合起来,为保卫西北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为保卫全中国而战,为收复东北失地而战”!但马步芳无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大势,依然致电南京政府表示他“深知非歼匪不足以除内贼,非固防不足以遏巨患,杀贼之心益坚,请缨之志极切”,继续把“剿赤”放在“抗日”之上,向红军西路军进行追剿。在民族大义面前,中国共产党摒弃前嫌,通过多种途径对青海军阀进行争取说服,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主张。1937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致潘汉年的“有子”电中,表示为了消除蒋介石的疑虑,在河西与马步芳和解,已经下令“西路军在甘肃附近停止两天,请蒋速令马军让出甘肃二州,即可停止东进”。2月,周恩来在西安邀请西安市回族爱国人士马德涵先生与中共地下党员张文彬到甘肃武威,对马步芳之兄、骑五师师长马步青进行说服工作。4月上中旬,周恩来再次派张文彬、刘秉琳两同志持其亲笔信,通过国民政府护送九世班禅入藏专使赵守钰将军,到西宁、武威等地对马步芳、马步青两兄弟进行说服争取工作。同月,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会晤民国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麟,向其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马麟对我党主张极为称赞,并表示摒弃前嫌,以民族大义为重,共赴国难。8月至9月期间,中共中央代表谢觉哉先后与国民政府大通县县长刘希古,国民政府民和县县长马腾云,曾任民国青海省政府秘书长、民政厅厅长马凤图,时任民国青海省民政厅厅长马绍武等人会晤,阐述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使他们对我党的团结抗日政策有了新的认识,也发自内心地赞同。
在中国共产党的强力推动和劝导说服下,青海军阀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有所转变,这也促使其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1937年7月10日,以“剿匪军事业已结束”为名,公开宣布取消“剿匪各军事指挥”。经中国共产党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懈努力,使青海军阀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大旗下派兵参加抗战,使数以千计的被俘红军西路军得以营救,也使在青海军阀统治下的青海部分官兵和各族人民有了不同程度的觉醒,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青海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促成青海骑兵师东征抗日
暂编骑一师的组建。七七事变爆发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争取和民族大义感召,青海军阀马步芳组建部队参与抗战。他在保持其正规部队实力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以原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所属骑兵第一旅、第二旅及马步青骑五师第二旅的部分官兵为基础,又从大通、互助、湟源等县抽调民团加以补充,组成一支约8000人的骑兵师,马彪任师长。全师分三个旅,马元祥为第一旅旅长,马禄为第二旅旅长,马秉忠为第三旅旅长。骑兵师涵盖汉、藏、撒拉、蒙古、东乡、保安等多个民族,武器经补充后获“暂编骑兵第一师”番号,于1937年9月1日在西宁各族群众欢送下开赴中原抗日。
红军西路军被俘战士参与抗战。1937年4月,马步青骑五师师部从武威送来约1200名西路军被俘人员,交驻防永登的骑五师补充旅接收,组成步兵第三团,因士兵均为被俘红军,故被称为“红俘三团”。骑兵师第二旅旅长马禄从该团中挑选了200名被俘人员,前往陕北、洛川、潼关、临潼等地参加抗日战争,后来大部分人返回了延安。10月底,马步芳把青海、武威、永登的1500多名被俘红军西路军编成一个新兵团,送往第一战区补充卫立煌的部队,远赴山西抗日前线御敌。期间,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党代表谢觉哉面见甘肃省政府主席贺耀祖,要求将新兵团移交给八路军,遭拒后,致电周恩来、叶剑英和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设法营救,最终成功将新兵团指战员营救出来,编入八路军队伍。1937年春,马步芳为了加强对服苦役的红军西路军战士的控制,将年龄25岁以下的被俘战士编成“新二军补充团”。1938年8月,将补充团中的2000余名被俘战士,以“东去抗日”的名义,分批送到兰州国民党第八战区,主要参与甘肃、宁夏及青海等地的对日作战任务,部分人员参加了绥西抗战、兰州空战等。之后,经谢觉哉多次向第八战区交涉,补充团由八路军驻三原留守处周必泉负责接收,编入到八路军队伍之中。
暂编骑一师在中原英勇抗日。1938年春,暂编骑一师在陕西剿匪后,被调至陕西、河南交界处,负责防守黄河、保护沿线道路等任务,期间北渡黄河奇袭日军,保障了潼关安全及华中抗日物资运输。7月,其第二旅赴兰考、商丘堵击日军后,全师调许昌待命,冬调黄泛区负责河防并数次击退偷渡黄河的日伪军。1939年8月、9月,骑一师第二旅奋勇阻击淮阳日军,其间,遭日军反扑,旅长马秉忠等英勇牺牲。此后,骑一师多次英勇作战,其中一次战斗中击毙敌骑兵500余人,缴获战马数十匹,日寇恼羞成怒抽调重兵,配备精良武器,向骑一师宝塔阵地疯狂猛扑。骑一师顽强抵抗,在主力部队安全撤离后,留下的百余名将士视死如归背水而战,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在弹尽援绝后,全体投水自溺,壮烈殉国。
暂编骑二师与八路军合作抗日。1939年春,暂编骑一师第二旅马禄部调回陕西乾县,并由骑五军马步青部增补了两个旅,另组建成暂编骑兵第二师,马禄任师长。骑兵第二师在陕北边区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和平状态,互不侵犯。马禄还依据国共合作方针,为八路军接济粮食和弹药,先后接待了朱德、贺龙等八路军领导,表达了共同抗日的意愿。1940年,马禄率部开赴绥德驻防,途经八路军坚守的军事交通线。周恩来派代表送信函,望马禄改道,以免发生误会。马禄派中校参谋白慕真携函去延安晋见毛主席,表示愿意改道让行。白慕真离开延安时,毛泽东亲笔题写“抗日英雄”锦旗一面,赠送马禄。
整编后的骑八师与新四军共同抗日。1940年5月,骑一师因转战中原损失严重,调后方休整,7月整编为骑兵第八师,马彪仍任师长。骑八师初到皖北时,马彪派上校参谋谢高峰与新四军第四支队彭雪枫部取得联系,在战场上互享情报、彼此支援,多次联手粉碎日军的进犯。骑八师多次突袭日伪军,破坏交通,在龙亢战役等战斗中令日伪军胆寒。1943年至1944年,骑八师参加阜阳保卫战,配合友军重创日军,副师长卢广伟牺牲。1945年日本投降后,骑八师接收失地,后经整编,1946年3月调驻甘肃永登。
青海骑兵师自组建起,历经多次改编与战斗,转战中原、皖北等地。在抗日战争中,其积极执行护路、河防、突袭等任务,多次与日军激烈交锋,有效打击日军,牵制敌军行动,破坏敌交通线,保障抗日物资运输,保卫战略要地,为抗日战争胜利及维护西北抗日后方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三)中国共产党引领青海各族群众积极支援抗战
党在青海宣传抗日主张。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党员来青海开展革命活动最频繁的一个时期。他们的到来不仅传播了马列主义,也促进了青海各族群众抗日救国的觉醒。期间,中共中央及中共甘工委等派遣共产党员张文彬、刘秉琳、谢觉哉、吴鸿宾、罗扬实、周服之及青海籍共产党员钱平、寇从善等来青海,开展筹划建立组织、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及营救红军西路军被俘战士等工作,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青海的形成。其中,寇从善受中央指派三进三出青海,开展党的工作;周服之受甘工委派遣来青,积极宣传党的团结抗日主张,并订阅中共中央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公开传播和介绍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著作;罗扬实受组织批准两次来青,开展宣传抗日主张及社会情况调查研究工作;王儒林、王建三、蔡振东在敌营秘密成立党支部,积极宣传抗日思想。
“6·23”日军空袭西宁激起各族群众愤慨。1941年6月23日,27架日军轰炸机突袭西宁,投下230余枚炸弹与30余枚燃烧弹,造成71人伤亡,其中炸死43人,重伤12人,轻伤16人。炸毁民房449间、机关房屋81间,造成各种损失10.58万元法币。昆仑中学学生挖出铸有“昭和××年造”字样的未爆弹,成为日军暴行铁证。此次空袭不仅未摧毁青海人民的意志,反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引导下,进一步激发了各族群众的反日情绪与抗日斗志,促使更多人投身参军参战、加入支援前线的行列。
号召青海各族群众积极支援抗战。青海各族群众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捐款捐物,筹集献金。1938年2月,全省各界人士在西宁发起慰问抗战将士献金竞赛活动,共募集4889.56元(银元,下同),互助等六县募集1973.54元;4月,全省各学校捐款3643.48元;年底,又征集寒衣代金14.48万元法币。此外,青海各族群众还捐资捐物。青海蒙藏王公、塔尔寺僧众等共捐献军马数千余匹,通过以马代丁的形式,向前线输送了大批战马,助力前线将士作战;青海藏族群众多次捐钱、捐物,捐献数十万张羊皮,作前方将士御寒之用,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引领青海民族宗教界人士踊跃支援抗战。党的抗日主张和建立广泛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也得到了青海民族宗教界人士的拥护与支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回族将领们主动请缨,以“时时刻刻记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保家卫国、尽职尽责”为信条,激励士兵英勇作战,并将高亢激昂的《穆斯林抗敌曲》传唱至内地。在青海藏族居住区,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和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号召藏族同胞奋起反抗,青海藏族群众积极响应。1939年,青海藏传佛教大师、爱国人士喜饶嘉措携学者杨质夫等,前往蒙藏地区和各大寺院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撰写《白法螺的声音》《为宣传抗战告蒙藏同胞书》等宣传抗日的文章,号召佛僧徒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同年,青海蒙古族驻京人员推选代表,深入青海蒙古族二十九旗进行抗日宣传。在青海各族各界民族宗教爱国人士的呼吁号召下,青海各族群众有的参加抗日团体,进行抗日宣传;有的积极参军,上前线奋勇杀敌。
抗战期间,青海各族人民以强烈的爱国情怀,在人力上踊跃参军、奔赴前线;在物力上积极捐物、保障军需;在财力上慷慨解囊、支援战事。这些行动不仅展现了青海各族群众的赤胆忠心与家国情怀,而且彰显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青海的强大生命力与凝聚力。
(四)中国共产党掀起青海抗战热潮
红军长征途经班玛号召共同抗日反蒋。1936年7月,在红军总部的率领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左纵队与第二方面军长征途经青海班玛地区。红军进入班玛境内后,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传播抗日救国主张。在宣传过程中,除了深入群众进行口头宣讲,红军还精心印制藏文传单,上面赫然写着“联合一切不愿意当亡国奴的军民一致抗日”“联合所有抗日武装,组织抗日联军”“停止内战与所有抗日友军共同抗日反蒋”等振奋人心的口号。同时,红军宣传队在亚尔堂乡子木达沟沟口石壁上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巨幅标语。这些抗日宣传,让班玛藏族群众首次接触到“红军”“共产党”“革命”“解放”“民族”“抗日救国”等饱含革命真理的词汇,在雪域高原播撒下革命的火种,也唤醒了藏族人民支援抗战、投身抗战的爱国意识。
红军西路军被俘将士宣传抗日主张。西路军被俘将士在遭受敌人严密控制与迫害期间,始终不忘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以多种形式传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理念。在张掖敌三百旅韩起功集中营内,刘瑞龙、魏传统等同志建立的秘密党支部,不仅带领难友开展对敌斗争,更积极向狱中的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张琴秋被俘后,无论是在西宁毛顺皮毛厂做苦工,还是被安排到“新剧团”,都利用一切机会向被俘同志分析国内革命形势,结合抗日大局讲解斗争策略;“新剧团”的被俘战士则以特殊方式坚守抗日立场,他们虽被强令演出,却借舞台为阵地,坚持表演在西路军时期所学的革命歌舞,甚至不顾敌人毒打,将敌人篡改的歌词“国旗飘飘”改回“红旗飘飘”,以歌声传递革命信念与抗日决心,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用实际行动彰显了西路军将士始终心系民族大义、积极宣传抗日的坚定立场;被强迫在循化修建赞卜乎村清真寺(今红光清真寺)的红军战士,巧妙地将红五星、镰刀、斧头、“工”字、领章等象征革命的图案垒砌在花砖瓦和墙壁上,镶嵌在大殿屋脊上,不仅表达了对党的忠心、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更暗藏着期盼团结抗日、民族解放的深切情怀。
引领爱国文艺界人士来青海开展抗战宣传。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多元文艺形式,在青海掀起抗日宣传热潮。1937年,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党代表谢觉哉的帮助下,甘肃省榆中县王氏兄妹剧团来西宁、大通等地演出抗日剧目;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来到西宁,作《什么叫新文学?》的学术报告,号召写民族团结、写民族仇恨、写保家卫国;西宁回中师生创办《星月》半月刊,将伊斯兰教教义与抗日救国结合宣传。1938年,在党的抗日思想影响下,学校教育与民众识字运动结合,设立800多个民众识字处,开设47处民众学校、228处夜校及329处妇女识字班,广泛传播抗日思想。1939年,周恩来指派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等人,在青海举办抗日画展,演出抗日话剧,拍摄抗日电影,宣讲抗日主张;青海回教促进会立西宁高级中学高中部成立“青海省抗日救国宣传团”,深入青海东部各县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活动;在王洛宾的影响下,“青海抗战剧团”成立,演出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保家乡》《大刀进行曲》《穆斯林青年进行曲》《青海青》等抗战歌曲。1941年,戏剧艺术家李朴园率领抗日宣传队来到青海进行抗战宣传,将话剧、快板、相声等艺术形式融入抗战宣传,其中《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引发群众强烈共鸣,演出现场观众群情激愤,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充分展现文艺宣传对民众爱国热情的激发作用。此外,西宁青年孙昌龄和沈克敬,开设中国文化服务社西宁分社,直接与重庆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取得联系,在与新华社的通信中,请求寄送报刊并向毛主席致敬,在抗日战争的胜利前夕被反动政府逮捕遇难。
(五)中国共产党号召青海儿女投身抗战
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全民抗战思想的影响,青海暂编骑兵师等部队中的各族儿女投身抗战,奋勇杀敌,血洒疆场,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展现出了青海儿女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涌现出了曾国佐、马禄、马登云、余光、朱祥等抗日救国的杰出人物。
受到毛泽东等领导接见的曾国佐。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青海马步青旅被冯玉祥征调,青海互助人曾国佐随军征战。中原大战失败后,曾国佐率青海籍官兵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〇九旅二二二团团长,开启其抗日征程。1933年春,他率部参加喜峰口长城抗战,与日军血肉相搏、毙敌众多,因战功升任一一〇旅副旅长,驻守察东。1935年6月,曾国佐所部换防北平周边,负责八宝山、门头沟、卢沟桥、长辛店一线防务。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率部奋勇抗击日军,与敌展开殊死斗争。北平失守后,曾国佐转战河北,任七十七军一七九师副师长,授陆军步兵少将衔。其间,他先后指挥泊头、桑园、大名等地阻击战,部队伤亡惨重仍坚守阵地,后退守河南信阳。1938年7月,曾国佐在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领导的接见。
暂编骑兵第二师师长的青海化隆人马禄,在驻防绥德时与八路军友好合作,获毛泽东赠予“抗日英雄”锦旗。民和人马登云参与多场战役,1944年在东安支援友军时遭伏击,率警卫连断后,壮烈殉国。西宁人余光(余秉成)加入八路军,作战勇猛,还发动群众支援抗战。还有湟源县空军战斗英烈朱祥,以及参加骑兵师的青海将士等等。这些优秀的青海儿女,以顽强意志抗击日军,彰显了爱国情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青海抗战史的现实启示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青海高原播撒革命火种、宣传抗日主张,引领各族人民支援抗战、投身抗战,成功争取青海军阀参与抗战,掀起青海抗战热潮,这其中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和伟大的抗战精神。这些经验与精神,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党的领导是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在政治争取青海军阀马麟、马步芳参与抗日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关键的引导与推动作用。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周恩来等通过积极沟通与不懈努力,成功将青海军阀所代表的地方军事力量纳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充分证明: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全民族团结一心,形成战胜强大敌人的磅礴伟力,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前,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等各方面任务繁重。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为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人民立场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抗战期间,青海虽地处西北大后方,经济条件落后,但对抗战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从人力到物力、财力的支援,每一个维度都彰显着高原儿女的爱国情怀。青海各族人民踊跃捐献羊皮、金银等财物,认购救国公债;持续输送大量军粮保障前线补给;累计捐献供应万余匹军马支援骑兵部队。这些支援虽来自经济发展滞后的青海,但也是支援抗战的重要力量之一。历史充分证明:人民的支持是抗战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当前,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青海和全国一样,面临着内需不振、居民消费意愿不强、部分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问题。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正在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因地制宜推动绿色算电协同发展,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面对这些新形势新任务,关键一条就是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与首创精神,凝聚群众智慧,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民族团结是筑牢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抗战时期,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抗战过程中,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动摒弃隔阂,勠力同心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青海人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骑兵师中,回、汉、土、撒拉、东乡、藏等各族将士并肩作战,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后方各族群众踊跃响应,在人力上青年参军、知识分子报国,物力上捐募军马物资、支援前线,财力上慷慨解囊、认购公债,以全方位支持凝聚起强大的抗战合力。这种跨越民族界限的团结精神,不仅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仍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历史充分证明:唯有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筑牢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一家人,大家要相亲相爱、共同团结进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核心就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提升青海民族凝聚力,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与机遇,以牢不可破的民族团结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夯实青海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固根基。
(四)国防建设是捍卫和平发展的钢铁长城。抗战时期,青海骑兵师以非主力部队组建,面临武器装备残缺、人员训练有限等严峻挑战,却能在中原、皖北等抗日前线坚守八年,于淮阳血战、龙亢战役等战斗中屡创佳绩。这不仅得益于官兵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还得益于青海军马场供应万匹战马的后勤保障等。历史充分证明:国防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能够有效抵御外来侵略,保障国家领土完整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俄乌冲突持续胶着,全球安全格局呈现错综复杂、波谲云诡的态势,维护和平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钢铁长城。”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建设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世界一流军队,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起坚如磐石的“钢铁长城”。
(五)抗战精神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时期,青海各族儿女体现出的民族团结的爱国精神、倾其所有的奉献精神、守望相助的担当精神,是全国抗战中全民团结、共御外侮的真实写照。历史充分证明: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内容的抗战精神,彰显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要坚决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始终懂感恩、有情怀、重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