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泉眼无声惜细流。”若不亲临黄河源头,很难想象下游奔腾咆哮的母亲河,最初竟是从一眼几乎看不见水流的泉眼开始。
9月5日,当我们再次站在黄河源头,触摸母亲河最初的温柔,深切感受到:母亲河也需要呵护,而日夜守护她的,正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群众。
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亲自擘画母亲河的未来。
青海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每年向下游输送洁净水流,在黄河生态版图中地位至关重要。这里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保护好黄河源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近年来,青海牢记嘱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国之大者”,扛牢保护三江源、守护“中华水塔”的政治责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守护母亲河 绿水青山映初心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黄河从这里奔涌而出,滋养万里山河。
时值仲秋,黄河源头的约古宗列盆地已是寒风凛冽。天刚微亮,卓玛一家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挤牛奶、放牧、拾牛粪、清理垃圾……对于二十出头的卓玛来说,这样的生活并不枯燥。从小,舅舅格求就常对她说:“黄河源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守护好。”如今,她接过父辈的使命,成为黄河源头的守护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护清流的诺言。
在黄河青海段,像卓玛这样的守护者还有许多。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最朴实的行动,守护着一江清水向东流。
“十四五”以来,青海切实扛起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制定并实施《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流域保护范围涵盖全省2市6州35个县(市、区),总面积达27.78万平方公里,为把黄河建成生命之河、美丽之河、安澜之河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青海作为轮值省份成功主办首届黄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通过《西宁宣言》,推动形成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管理新格局。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标志着黄河保护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尤其是近年来,青海通过实施禁牧封育、草原修复、湿地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工程,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湖泊面积持续扩大,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增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稳步推进,重点治理区林草覆盖率显著提高,以往沟壑纵横的土地,如今已渐渐披上绿装。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黄河青海段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真正实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美好愿景。
正是千千万万个像卓玛一样的守护者,用初心和坚守,换来了母亲河的健康安澜,让绿水青山永远映照初心。
大河润高原 生态民生双丰收
生态保护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让群众在守护母亲河的过程中收获实实在在的福祉。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昔日的荒漠如今已成为一片蓝色的“光伏海洋”。无数光伏板和风电机组拔地而起,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牧业”的立体发展模式。该项目不仅提供了清洁能源,还使当地风速降低50%,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0%,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依托奔腾的黄河和两岸风光资源优势,青海清洁能源发展迅速。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全部建成,玛尔挡、羊曲水电站全面并网发电,果洛第二回330千伏线路投入运行。目前,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7100万千瓦,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到94.6%和70%,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新能源装机与发电量“双主体”的省份。
尤其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推行“一户一岗”机制,让1.7万余名牧民变身生态管护员,在家门口端上了“绿饭碗”,共享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同时,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发展迅速,有机草原监测面积已超过3亿亩(每亩约合0.067公顷),130多种特色农产品供应香港市场。青海牦牛肉成功获得供港准入资格,冰鲜藏羊肉首次进入澳门市场,“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发布后,出口量大幅增长12倍。
黄河两岸,绿色、有机的品牌越擦越亮,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生态与民生,从来不是选择题。青海正用实际行动证明,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绿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守护黄河就是守护未来。
赓续黄河脉 赋能发展新动力
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青海始终注重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讲好黄河源头的青海故事,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朋果正用心制作传统牛角弓。“以前做弓不是为了赚钱,纯粹是出于喜欢,就怕这门老手艺失传。”这位生活在黄河边的老匠人话语朴实,却道出众多传承人的共同心声。
如今,在尖扎县“五彩神箭”名片的影响带动下,朋果的作坊规模逐渐扩大,产品远销各地,使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河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依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青海省先后在西宁、海东成立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持续推进河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各项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青海省累计投入5.3亿元用于文物保护,组织实施208项黄河文物保护工程。宗日、丁都普巴等遗址考古项目被纳入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体系。
此外,通过推动文艺创作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青海省不断激活黄河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整合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和主题鲜明的文化精品线路,“陶韵河湟”生态旅游带和“河湟文化民俗之旅”被纳入国家文化公园旅游规划。
如今,沿黄河廊道区域,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研学旅行持续升温。一条条精品线路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与民族风情有机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神韵黄河的独特魅力。文化的“软实力”正逐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海省将继续扛起黄河源头的责任与担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实施重大生态工程,不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青海样板。
一条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民富的黄河正从青海奔涌向前,朝着未来浩荡行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