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从高空俯瞰,青海的很多山川沟壑被森林覆盖,因地形、海拔等自然因素差异,造就了从阔叶林到针叶林再到低矮灌丛等不同的类别,以别样的景致装点大地。走进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境内的玛可河林区,川西云杉、圆柏等树木挺立高耸,这片依河而立、傍山而生的浩瀚原始林海,涵养长江流域大渡河支流玛可河的水源,也滋养丰富而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更养育着那些依林而生的人们。
从开发到保护,它是省内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
苍翠的树木从山脚一直向山顶蔓延,把极具藏式风格的碉楼或村庄包围其中,雾气氤氲而起时,林区似一幅名家的画作柔美而壮阔。
总面积10.17万公顷的林区,分布有乔木林、灌木林及其他林地,树种以川西云杉和紫果云杉为优势树种组成寒温性针叶林,分布在海拔3200至4200米之间的森林生长极限地带,是我省长江流域大渡河源头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一片天然原始林区,也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十八个保护分区之一。
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作为青海省唯一的森工企业,丰富的林木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省玛可河林业局副局长薛顺芝回忆:当时树木伐倒时的声音如炮声一般,夏天集中采伐,冬天通过滑道往山下运输,每天平均有60辆车辆将木材运往西宁、甘肃、四川等地。除了采伐队还专门设立了更新队,主要任务就是在第二年种树,确保采伐区域不被“剃光头”,树种主要以川西云杉为主。
直到1998年国家停止天然林采伐,玛可河林业局迎来生态变革,率先开启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采伐迹地得到全部更新。20多年,林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5万亩,森林抚育2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森工时期的51%增长到69.58%,提高了18.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从420万立方米增加到480万立方米,增长了60万立方米。
“这些年持续强化苗木培育工作,积极开展高海拔露天原生树种种苗建设,林区造林种苗不仅实现自给自足,还培育出川西云杉、暴马丁香、陕甘花楸、藏柳等高海拔地区城镇绿化树种。”省玛可河林业局副局长陶永明介绍。
变化在一隅,也在全局。令大家感触至深的是,以前的伐木工变成了如今的护林人,从资源开发者成为守护者,他们无比珍视这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格外用心地去呵护脆弱的生态。
省玛可河林业局辖王柔林场、班前林场和友谊桥林场。班前林场副场长白海鹏是“玛三代”之一,爷爷曾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父亲白生忠就是从采伐工转型到护林人的典型代表,而他从2010年上班至今就是行走在大山里的护林人,这些年,他觉得见过的树比人多,对林子有很深的感情。
这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得以严格保护,为珍稀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场所,是我省重要的高原生物基因库。数据显示:森林植物达67科297属984种,吊云杉、红花绿绒蒿等列入国家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大黄、黄精、黄芪、羌活等中藏药材物种丰富;野生脊椎动物58科180种,其中兽类有11科28种、鸟类37科137种、鱼类2科7种,两栖类4科6种,爬行类2科2种,玛可河内珍稀水生动物——川陕哲罗鲑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中列第四位。
从伐木到管护,守林如守家成为大家的一致目标
一场雨后,友谊桥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东哇俄本、东哇冷智、果洛赞保等一行人进山开展日常巡护,目的地是友谊桥林场的哑巴沟。因为常年穿行在林区,对动植物或周边环境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不一会就发现了颜色鲜黄的珍稀菌类鹅蛋菌,立马通过手机上传到生态管护员App。
“这片林子是我们生存的地方,需要好好保护”“从小听妈妈说要保护动物和植物”“现在树和草长得好水也清”……生态管护员们袒露心声,句句都是对这片山水的深情。
在玛可河林区,当地群众成为管护员正是“群防群治”的生动写照。这些年,省玛可河林业局以林长制工作为抓手,按照“林场+护林员,村两委+牧户”的模式,积极建立纵横的森林资源保护网格,以分级跨区及分区域的管护模式层层落实责任。
陶永明坦言,林区共有18处山沟,保护初期巡护一条沟需要一周时间,有的则要半个月,后来随着防火道路的修通,变成了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巡护,群众逐渐加入进来,现在已经实现无人机远程、大范围巡护。
班玛县灯塔乡仁岗村的查宏保是红军沟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8年多来,从生态管护员成为了小组长,见到时他正在安排当天工作。今年4月,他从有冰的河里救助了一只水鹿,不光是生态管护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或野生动物救护已成风尚。
其实在玛可河林区,管护任务艰巨,尤其作为青川接壤地带,过往车辆检查也是重点。陶永明告诉记者:“为了实现更好管护,除了生态管护站外,根据林班分布,在15处重要沟道口设置简易巡护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对于世居在玛可河林区的群众而言,曾经靠山吃山的方式是采伐,如今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管护队伍后,大家认识到只有资源保护好了才能有可持续的收入。这些年,通过建立长效的生态建设用工机制、争取和落实公益性岗位、推行森林资源村级和个人承包管护试点工作等方式,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生态管护员,目前共聘用群众259人,每年每人固定收入2.16万元。
东哇俄本来自班玛县灯塔乡格日则村,每年除了生态管护员的工资收入,再通过采挖虫草等,可以增收七万余元。格日则村一社社长格日则白保告诉记者,目前全村有55名生态管护员,62名护林员,村里还种植了10亩川西云杉苗木,今年出售3.8万余株增收了20多万元。
“目前我们也在培育林下产业,用工均靠当地老百姓,劳务费支出达到11.8万元。”陶永明说,近十年,通过生态管护、人工造林、苗木培育等,已累计为群众创收6000余万元,建立起群众参与、群众得利的林业惠民模式。
从传统到现代,科研赋能成为重要的保护力量
在玛可河林区,重要的任务除了生态管护就是防火,从每年10月到来年4月都是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关键期,而今随着科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林区内通过安装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及防火监控系统,实现360度监测巡护。省玛可河林业局灯塔森林资源管护站站长吴文君说:“监控系统实现三级覆盖,距离最远能达到10公里,预警后会实时发送到手机,从远程就可指挥。”
玛可河林区连续38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当科技触足生态环保领域,质与效实现同步提升。目前,完成了34个资源监控点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实现林区重点沟道90%区域的资源监控覆盖,并引入无人机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和资源巡查,在重点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实时监测野生动物情况。
科技应用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让工作变了方式,让人们换了思路。陶永明说,以前全靠人为完成,现在管护模式和管护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其实大家明显感受到,工作方式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而变,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参与,从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打心底里认可保护是为了自己。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涵养着玛可河的水源。玛可河是大渡河源头区域,要确保一江清水流出。建成的大渡河源森林生态定位站则承担起重要的科研任务,将在水质、土壤、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工作人员庞程说,当前正处在数据积累阶段,达到一定量后定会为生态保护、科学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
据介绍,省玛可河林业局先后完成三江源采种、苗木培育和繁育基地建设,完成野生动物救助站和玛可河林区高风险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大生态基础科学数据研究,并通过高寒区羊肚菌仿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青海高原花叶海棠种质资源调查、林区适生灌木培育及鳞皮云杉繁育造林技术优化等,为高寒区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园林绿化树种奠定基础。
至今,累计完成省级科技项目成果5项,发表学术论文87篇,并依托改造完成的生态科普馆及植物标本馆,加强林区生态科普教育工作,平均每年近3000人次参观,林区自然科普和生态保护宣传教育能力和成效实现明显提升。
山河为证,每一个守护者用最赤忱的敬畏之心,精心呵护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当靠山吃山的群众有了更多绿色谋生的路子,绿水青山不光转化为金山银山,也变成了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