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后,青海省持续加强驻村帮扶工作,2023年6月,向1716个重点村选派516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两年多来,广大驻村干部聚焦“五项职责”,沉在一线、干在一线,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最前沿展现担当作为,在三江之源、河湟谷地、青南草原书写了一幅幅动人的帮扶壮美画卷。
激活产业“引擎” 让乡村有“造血”能力
树高千丈,根在沃土。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如同大树的根系,深深扎进乡村的土地,为乡村振兴的枝繁叶茂输送养分与力量。
“不用外出也能增收致富”,正是乡村产业振兴结出的民生硕果。西宁市委组织部派驻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上台村驻村工作队聚焦村中留守妇女多、外出就业难问题,帮助村“两委”建成服装加工车间,带动20名留守妇女就业,实现增收30万元,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又让“乡愁”与“生计”交相辉映。
产业实现“四两拨千斤”,核心是找准“支点”。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派驻海东市平安区木场村的驻村工作队立足劳动力少、撂荒地多的村情,以传统马铃薯种植为切入点,成立集体经济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打造富硒全覆膜马铃薯种植基地,累计动员95户村民27.33公顷(410亩)耕地入股村集体,实现销售收入297.4万元,村民务工收入66.7万元,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激活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持续增收的产业是乡村实现“长久富”的根本支撑。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典型,省自然资源厅选派的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在原有“土族盘绣、酩馏酒酿造”产业基础上,集中力量打造红色旅游、果蔬采摘、文化研学等产业,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红色旅游为引领,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72万元,2025年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如今的班彦村,土坯房变成了特色民宿,村民当上了“文化讲解员”,实现了“从卖山货到卖文化”的跨越。
擦亮生态“底色” 让乡村有“持续”动能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在高原大地,保护生态是国之大者,驻村干部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红线”与“机遇”,努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曾是“风吹石头跑”的荒漠,如今已蜕变为全球最大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基地。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驻村工作队探索“光伏+牧草种植+生态管护”创新模式,将光伏园区约4666公顷(7万亩)牧场无偿提供给塔拉滩旁的农牧民使用,勾勒了“板上发电、板下长草、草养牛羊”的农光互补循环画面,让“阳光收益”和“生态养殖”双向增收。2024年,共和县14个光伏产业覆盖村集体经济实现纯收入超600万元,惠及3056户农牧民。
“‘德吉’在藏语中是幸福的意思,取这个名字就是为了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文体旅游广电局派驻德吉村驻村第一书记钱伟解释“德吉村”村名的来由。然而曾经的德吉村面临的是出行难、饮水难、就医难、入学难的困境,村民们靠着两三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2016年借助易地搬迁的东风,一座高原上的“小三亚”拔地而起,德吉村驻村工作队将这股东风吹得更劲、更实,依托黄河水利风景、区位水域等生态资源,开发民俗体验、亲子沙滩、水上娱乐等旅游项目,2023年以来,德吉村累计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村民通过民宿、餐饮等获得收入超300万元,演绎了从深山贫困村向宜居旅游村的华丽蝶变。
曾几何时,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至沟是村民眼里的“烦恼沟”,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派驻东至沟村驻村工作队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林生态资源,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打造“避暑仙境·徒步胜地”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以“绿”为基、以“旅”为桥、以“产”为要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如今的东至沟村,房屋错落有致、巷道干净整洁,处处展现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态之美,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6万元,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富民兴村的金山银山。
凝聚治理“合力” 让乡村有“和谐”氛围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仅是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融的生动写照,更是高原大地上最鲜活的现实图景。驻村干部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纽带,构建“多元共治”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
“当哲学遇见泥土”——这是在北京大学新闻网“我以初心赴山海”专栏报道的一篇深情告白,故事的主人公是青海省委办公厅派驻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洛福村的驻村工作队员、朝鲜族女孩盖畅。海拔三千多米的风里,总裹着青稞与牛羊的气息,也藏着盖畅初到这个回族村的忐忑——语言里的“隔”、习俗上的“距”,是她驻村工作的第一道坎,但她没把驻村当任务,而是用共情当钥匙,三个月学会说青海话,开设视频号“和美洛福”,利用微信群引荐推送村民务工就业,为“一老一小”申请高龄补贴、推动“春蕾计划”,帮残疾人协调助残器具……她在洛福村的田野间奏响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的“和谐曲”,今年离任时,村民们拉着她的手称呼她为“干部阿娘”。
青南高原地广人稀,治理半径大,如何破解空间阻隔、强化治理合力?这是驻村干部们一直在探索实践的重要内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兰达村驻村工作队创新“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多元参与”工作模式,开设“积分超市”,推行“用制度管人、用积分说话”的积分制管理办法,积极引导牧民群众参与村容村貌整治、抵制陈规陋习等村级公共事务,用小积分激发大能量,小行动助推大文明。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富钦村驻村工作队聚焦村级治理“沙滩流水不到头”问题,创新建立“1名驻村干部+5名村党员+10名户长+N户群众”的网格化体系,配备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生代办员等,累计为群众代办医保报销、证件办理等事项1000余件,争取临时救助40余万元,“党建+网格化”让基层堡垒更坚固、治理服务更精准。
从“开单子”到“说法子”,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健康守门人”。这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大桦林村乡亲们对驻村第一书记湛海峰的由衷认可。兼具第一书记和医生双重身份的他,把医者初心融入驻村工作,面对留守老人健康隐患,他定期入户测血压、讲用药常识,把健康守护从诊室延伸到了炕头;针对乡亲们对医保政策的不理解,他在村口晒谷场摆起“政策小课堂”,用“一年交几百,住院少花几千”的直白账算清实惠;当得知有村民因高昂治疗费让家庭陷入困境时,他连夜协调转院、申请救助、落实低保,村民哭着对他说:“多亏你跑前帮后,给我们家撑起了一把伞啊!”
厚植文化“根脉” 让乡村有“精神”支撑
文化赋能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抓手,让乡村不止于“宜居宜业”,更能成为有温度、有记忆、有灵魂的家园。
眉户戏起源于陕西省眉县和户县,民国时期由陕山两地商人传入河湟地区,随着时代发展和人口流迁,眉户戏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边麻掌村生根发芽。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派驻的驻村工作队依托眉户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结合党建示范点创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制定基础设施升级、戏曲人才培育、演出剧本创新三步走发展规划,对“眉户戏百年历史展览馆”进行改造提升,打造“曲艺小分队”,编排《二十大精神放光芒》《夸夸农村新风貌》等剧目,将眉户戏剧团打造成宣传党的政策、推动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载体,既让政策理论“活起来”,又让乡村治理“暖起来”。
“以前办场丧事要花两三万,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帮忙,几千块钱就能办好,既省钱又省心!”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上滩东村村民提起村里的移风易俗工作,连连称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的驻村工作队以培育文明乡风为目标,制定《上滩东村村规民约》《移风易俗评价表》,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纳入其中,组建“银发宣传队”,让移风易俗从“生硬说教”变为“情感共鸣”,真正走进村民心里。一年下来,村里红白事支出平均减少60%,村民们说:“现在人情负担轻了,邻里关系近了,省下的钱能给孩子交学费、给老人买药品,这新风气咱举双手赞成!”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西堡村位于河湟文化核心区,传统民俗丰富。但过去农闲时,村民打牌、喝酒现象较多。省检察院派驻的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富矿,将政策宣传、家风故事等内容融入社火、秦腔戏中,积极引导村民开展秦腔排演、社火巡演。2025年春节期间,联合周边村镇举办社火巡游、秦腔戏活动7次,参与村民达500余人,观众超2万人次。如今,“不打麻将不喝酒,凑在一起排节目”成了西堡村的新潮流,文明乡风在欢腾的锣鼓声中浸润人心,村风民风持续向好,正气正风扑面而来。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驻村干部扎根基层一线、奔走在群众身边,或为产业发展找路子,或为民生难题想办法,或为民族团结搭桥梁。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实干,把乡村振兴的蓝图一点点铺展在乡野沃土上,成为连接政策与群众、推动乡村蝶变的重要力量。站在新的起点上,广大驻村干部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扎根高原、服务群众、助推发展,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让共同富裕的花朵在高原大地绚丽绽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贡献驻村帮扶力量。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