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同学们,听说过沙棘籽油吗?”
“提起黄南藏族自治州,大家会想到唐卡。今天我们来讲点别的……”
“屏幕上这三位老兵,就是故事的主角!”
……
当一线记者带着真实的新闻故事走进青春校园,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便有了生动的注脚。连日来,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的2025年第二轮青海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走进校园活动,相继在青海理工学院、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学、青海师范大学、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开展。从记者口中流淌出的真实经历,如同一颗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师生心中漾开关于青春、信仰与成长的涟漪。
故事:闻于耳,铭于心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11岁男孩将卖字画所得的1928元全部捐给青海震区小朋友的故事。那份纯粹的善意,让我特别感动!”15日下午,首场巡讲在青海理工学院拉开帷幕。商学院学生兰荣浩在回忆时,眼中仍闪烁着被故事点亮的星光。在他心中,那些细节远比报道更触动人心——记者接到那通特殊来电后迅速行动,才有了后续的温暖传递。具象的场景,让“新闻”不仅是电波中的对话,而是一次次有温度、有细节的“现场复刻”。
“最打动我的是沙棘的故事。在现场,我尝到了沙棘汁,也看到了沙棘籽油。”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的李茹坦言,从田间地头到研发车间,那位热爱家乡的年轻记者不断挖掘沙棘背后的故事,让她看到了新闻人的职业坚守。“作为一个山东人,我对青海并不熟悉。但这种‘沉浸式’讲述,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人触摸到青海绿色发展的脉搏。”
启发:源于事,化为思
活动带来的,不仅是记忆里的故事,更是师生认知层面的悄然改变。
“以前觉得记者就是‘写文章的人’,现在才明白,他们是‘真相的追寻者’。”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的雷烁遐说,自己曾对这个职业的理解有些模糊,但记者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的经历,让她重新认识了这份职业——“原来新闻工作者必须走进现场、贴近群众,才能写出有力量的报道。”
不少学生认为,这些真实的故事让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正悄然转化为青年学子关注现实、参与社会的行动力。
“从现场氛围就能感受到,孩子们真的听进去了。”海南州高级中学学生管理处主任牛信宽注意到,在现场,学生们听得格外专注。“从德育角度看,当爱国爱党、生态保护这些宏大主题,化作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在他看来,这种从亲历叙事中提炼的价值认知,比抽象的理论更能扎根于心,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思考:动于情,向于行
“听到那位老爷爷说‘国家没有忘记我’时,我的眼泪‘唰’地就流下来了。”回忆起那一幕,黄南州中学高二年级三班的马欢玲仍难掩激动。“青海的好故事,藏在雪山草原之间,也藏在奋斗者的笑容里。好记者正是这些故事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他们让高原上的坚守与热爱被看见、被铭记。”
这样的共鸣,在现场并不少见:当记者讲述玛尔挡水电站建设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当屏幕定格足球小将多杰然丁灿烂的笑容时,大家的嘴角也不自觉地上扬;当无人机掠过祁连草原,不少学生兴奋地举起手机,记录这震撼的画面。这些真实的情绪,是故事与心灵最直接的对话。
“学校承办这次巡讲,正是希望通过记者的亲历讲述,以小见大,展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与变革。”海南州高级中学副校长郑海滨认为,借助一线优秀记者的笔触与镜头,师生得以走进那些鲜为人知却震撼人心的故事,感受时代的脉动与精神的传承。“让同学们通过不一样的思政课形式,在真实的时代叙事中体悟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将个人理想汇入国家发展的洪流。”
巡讲还未结束,校园中的思考与成长仍在继续。这场讲述,不仅让师生读懂了新闻人的初心,更让“奋斗”“信仰”这些关键词,化作青春岁月中最珍贵的养分。而这,正是这堂特殊“思政课”最动人的价值所在。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