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2018年,全省各级工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全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上下联动、整体推进,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化工会改革创新,强化优化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在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上下功夫。省总工会紧盯抓牢《青海省工会改革方案》确定的10个方面39条具体改革措施,先后制定出台59个规范性文件,夯实了改革的制度保障。西宁市工会构建“大群团”工作新格局、新载体、新模式等“三创三新”一体化工作机制;发挥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载体、服务功能等“五个一体化”协调互促机制;实行工作同步谋划、制度同步完善、阵地同步建设、活动同步开展、典型同步培育等“五个同步”合力推进机制,得到基层和职工的称道,彰显出特色和亮点。海东市、黄南州、果洛州、海北州及部分县级工青妇组织、乡镇大力构建群团组织“一体化”工作机制,打造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工作共推的“群众之家”。海北州县乡两级工会整合“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人大代表之家”“政协委员之家”组建了“群众之家”,打造“伴你同行”“青春无悔”“爱心童享”“情满夕阳”“人性回归”“保护生态”等12个工作平台,从职能和机制上涵盖了扶弱帮困、教育引导、服务就业、保护生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
在改革创新机构设置上下功夫。省总工会突出维权基本职责,设立权益保障部;强化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服务,设立基层工作部;推进工会网上工作和社会组织工作,设立网络和社会工作部。整合优化的部门工作平稳、运行良好。玉树州总工会理顺州级产业工会组织体制,建立了州科教文卫体工会、政法工会、商贸工会,将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系统的基层工会纳入科教文卫体工会管理;将公、检、法、司各系统的基层工会纳入政法工会管理;将工商、商务、产业园区等纳入商贸工会管理。海西州总工会结合实际,增设产业工人建设部、经济协作中心、维权服务中心三个服务部门,整合州总机关干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完成定岗定责,保证了工作的持续性、连续性。
在改革创新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全省县级以上工会突出工会组织群众性特点,在工会委员会、工会代表大会代表中,大幅提高劳模、一线职工和基层工会工作者的比例,在县级以上工会领导班子增设配备挂职、兼职副主席,增强了代表性群众性。全省各级工会认真组织开展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实名制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实名制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到11月底,录入工会组织数9185条、会员118.5万人。加强与非公经济组织的联系,深入各类商会、非公企业开展调研,召开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形成《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为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提供了决策依据。加强集中建会工作,以货车驾驶员入会为突破口,先后在西宁、格尔木、玉树召开全省货车驾驶员入会工作推进会暨集中入会启动仪式。深入重点县域调研“拉面经济组织”建会、入会工作,有力推动了“五大领域”建会、“八大群体”入会工作,不断扩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覆盖面。
在改革创新服务方式上下功夫。省总工会坚持每年为基层为职工承诺兑现5件以上实事,每年本级服务支出的80%以上用于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着力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全省电子职工书屋建设全覆盖,走在了全国各省市的前列。坚持建制扩面、提质增效,研究制定《青海省集体协商工作质效评价标准》,组建99名工会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深入基层开展法律体检、法律咨询、诉讼扶助等服务,有效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全总充分肯定。各级工会高举维权旗帜,始终把维权服务贯穿于工会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各方面。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果洛州总工会成立志愿者联盟,形成以项目评选型、赛会承接型、基金扶持型为代表的工会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服务的三条路径;果洛州“电商创业孵化基地”从全省97家科技型创业孵化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省级众创空间”之一。称多县总工会创新服务群众“三个一”的新模式,即:设立一个中心(群团服务中心),内设影院、书屋、高原氧吧等5个功能室,为职工群众提供多层次服务;一个站(群团服务站),人员按1+1+N模式配备,整合资源后专门设置群众办事点;一个家(各乡镇设立群众之家),配备职工书屋及文体活动器材,服务职工群众,深受基层欢迎。
在改革创新活动品牌上下功夫。省总工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2018年选树“青海高原工匠”10个,命名省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15个、“青海省十大工人技术明星”10个,授予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非公企业等领域和行业的40个先进集体为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有效激发了一线干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果洛州总工会举办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兴群体、农牧民共同参与的果洛州“群团文化月”活动,参与覆盖面达70%以上,成为全州“叫的响、擦的亮”的群众性精神文体品牌活动。
在改革创新工作方式上下功夫。省总工会坚持以职工需求为导向,制定实施《青海工会“互联网+”行动计划》,建成了基层工会组织和会员实名制管理系统、工会干部管理系统、荣誉评选和劳模管理系统、工会法人资格登记管理系统、职工网上教育平台等5项信息系统和OA协同办公系统,逐步形成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工会工作格局。将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作为开展职工网上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工会网络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进一步得到提升。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会打造“五个一体化”新模式,开创了园区群团工作的新境界。即:组织建设一体化,与各园区党委签订群团工作目标责任书,将群团目标任务纳入开发区党建目标责任体系;队伍建设一体化,在园区企业推行党群干部交叉任职机制,党组织书记与工会主席“一肩挑”,做到党群干部同步培养使用;阵地建设一体化,坚持“边组建、边创建、边推进”的要求,今年全力打造党群工作示范点20家,成立“群众之家”205家;活动载体一体化,积极承办西宁市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6个比赛项目。海东市总工会推行“1+X”工作法,即:市总工会每名干部职工联系1个基层工会、2家企业、3名劳模、4名困难职工(下岗失业职工)、5名一线职工(农民工)。湟中县总工会建成全省首家群众服务中心,形成“111+N”服务群众新模式,即:1个中心(湟中县群众服务中心,内设群团服务站、健身房、培训室等11个功能室)、1个服务站(群团服务站,核定事业编制4名,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1个服务圈(一公里范围内满足职工群众办理事务、开展活动、学习培训、维权援助、休闲娱乐等需求),N个群众之家,16个乡镇(街道)、322个行政村、3个社区、12家企业等不同层面建立了群众之家,形成县—乡镇(街道)—县直机关—村(社区、企业)四级立体式网格化服务机制。(研究室)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