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当地域给青海刻上海拔高度时,也造就了远阔壮丽的山川河湖和丰富独特的自然禀赋。“中华水塔”三江源、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它们在生态文明高地卷轴上留下绿色“足迹”,拓印出一幅人和百事兴的全景图。
在祁连山海拔不等的垂直地带里,拥有着完整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座沙漠延伸出的“湿岛”,筑守南北两麓的生态安全。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完成,科技赋能的成效显而易见,从生态巡护到野生动植物监测,从物种研究到自然教育,无处不彰显打造“科研高地”的“青海样本”。
围绕生态保护中的科技作用,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负责人马存新侃侃而谈科技对于野生动物调查带来的变化。他说,以前开展常规样线调查时,只能简单记录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生境。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深入推进,红外相机实现网格化布设,作为重要的调查辅助工具,数量增加的同时所覆盖面积也在扩大。
这些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着力在生态科研方面寻找有效路径,稳步推进“智慧公园”建设,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至今,全面建成大数据平台和州县分控中心,布设各类监测设备1700余台(套),开发野生动物救护繁育、无人机管理、园区管控管理系统和森林草原智能防火平台,建成气象观测站16处,实现园区气象观测全覆盖。
对于山大沟深、资源珍贵的祁连山而言,科技手段的应用让无数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雪豹作为高山顶级猎食者十分罕见,就算刻意寻找都很难看到,但因为借助了红外相机,记录下5只雪豹同框的珍贵画面,甚至到后来,5只荒漠猫同框、5只猞猁同框、6只兔狲同框等世界罕见的珍贵画面也在祁连山精彩上演。
马存新说,为不断健全完善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库,他们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旗舰“明星”物种开展了生态习性方面的调查研究。“虽然只是一个区域内的结论,但从跟踪监测情况来看,雪豹在不同区域内的家域面积、繁殖习性存在一定差异,门源片区栖居的荒漠猫个体的平均家域面积为5.4平方千米,最大可达14.6平方千米。”
到目前,已系统实施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调查项目120余项,从自然资源本底数据“一本账”、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张表”、物种监测调查“一张图”着手,建立国家公园“三个一”科研数据体系,完成5只雪豹、11只荒漠猫、38只黑颈鹤卫星跟踪监测,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物种监测数据方面的空白。
“以黑颈鹤的栖息地举例,湿地和牧民的草场会有重叠情况,当科技手段应用于生态保护,就可以在迁飞和栖息过程中靶向性实行季节性放牧,以精准化的手段开展保护达到更好的效果。”马存新说。
不仅如此,还开展了哺乳类、鸟类、野生植物、大型真菌、昆虫本底等专项调查,综合形成国家公园科研调查的人才力量和技术方法,且不断健全完善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库,雪豹等旗舰物种监测走在全国前列。
祁连山发育着众多冰川雪山,疏勒南山的岗格尔肖合力冰峰是布哈河的源头,而布哈河又是青海湖众多补给河流中水量最大的河流。天峻作为青海湖流域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前不久挂牌成立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天峻管理分局和江河、快尔玛、阳康保护站。
这是青海湖保护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和延伸,也是青海不断完善适应青海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有力举措,同时挂牌成立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普氏原羚保护研究中心),设立刚察管理分局泉吉、沙流河保护站、海晏管理分局甘子河保护站,初步构建了与国家公园相适应的“管理局-管理分局-保护站”三级管理体系,至此实现青海湖拟建范围内涉及县域管理分局全覆盖,核心保护区保护站全覆盖。
在优化职能配置、调整机构设置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协作机制,与环湖三州四县建立“分局与县级党委政府、保护站与乡镇一体化”运行模式和“执法事项授权、管理局协调督导、四县综合执法、法检行刑衔接”治理机制,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监管问责贯通机制,建立“三证”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正如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人事处处长刘明伟所言,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管理分局、保护站与县及乡镇交叉任职的优势不断凸显,使得局地协调更加顺畅、责任进一步压实、工作更加高效,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同题共答,共同擘画好青海湖生态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同心圆”。
对于创建中的青海湖国家公园而言,推进保护站建设是首要的创建任务。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刚察管理分局副局长桓明认为,保护站处在三级管理体制的最基层,承担着一线资源监测、物种保护、科研教育等重要工作任务,是加强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石和“前沿哨所”,需要统筹做好保护站建设和管理工作,落实落细各方责任。
刚察管理分局哈尔盖保护站加强与乡镇的协作,深入开展“查、打、治”流浪狗专项整治行动,保障濒危物种生境安全;沙岛保护站采取“固定常态化路线+随机抽查路线+重点检查路线”方式,开展巡护监测……
随着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各乡镇与各保护站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全面构建了以保护站为主体的分片管护体系。今年以来,在环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生态管护员队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共和县落实资金100万元招聘生态管护员20人,刚察县落实资金40万元招聘生态管护员20人,采取县聘站用的方式开展工作;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招聘生态管护员30人,环湖周边生态管护员70多人。
拉毛多智是沙柳河保护站的一名生态管护员,每天都会加大巡护频次,劝说自驾游客不在保护区范围内露营就餐;泉吉保护站的生态管护员扎布拉也是一样,这里是湟鱼洄游的通道,也是游客比较集中的区域,他每天巡护时尽心尽责,确保河道整洁,在基层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前,很多环湖群众义务管护,如今为他们落实了工资报酬,购买了保险,很多人在生态成果中享受绿色福利。在环湖区域,这一变化见证生态管护机制的转折性迈步。而今,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绿色好“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深刻写在了江源大地,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正向着更高处攀登。
【口述】大自然也是有意义的课堂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工程师 于 瑶
这几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自然教育受到省内外关注。踏山穿林、认鸟识兽,越来越多的人从大自然的惠赠中领略一番别有趣味的教育,也把生态环保理念根植心底。
2018年起,我们在打造“生态文化高地”的维度中找寻破与立的统一,积极推进自然教育工作,在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和多部门协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天峻县设立的生态学校已经达17所;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也设立了6所生态学校,国家公园自然教育职能正逐步向全国延伸。
在自然教育推进过程中,我们根据受众年龄,开发了自然教育课程11套,自然教育学生用书3本,教师用书1套,还面向公众开发30个课时自然教育导师课程,涵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祁连山地区生态文化等。
对于我们而言,自然教育工作有一个循序渐进、夯基垒台的过程,起初,很多孩子到山里不知道自己去干什么,但参与一次后就让他们产生了兴趣并且愈加浓厚,在这场以自然为名的教育中,他们感知青海的生态保护,并有意识地参与其中。
如果在祁连山实地感受一场自然教育之旅,那么大数据共享、科技赋能可以说是“敲门砖”。生态科普、数字建设、科技应用都是生态研学过程中必要的一站,通过声光电、场景展示、小影院等,让人们对祁连山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再到野外去体验时,大家就会有选择或方向,对大自然或生态保护的了解更加深入,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我们积极构建完善的自然教育基地网络,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展陈中心、生态科普馆、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自然教育特色管护站,并构建“主体型+辅助型+支持型”三个层次的自然教育基地体系,选取代表性区域串联形成研学路线,涵盖多种生态系统、地质构造遗迹、生态文化体验等内容以满足不同活动需求。
前不久举办的征文大赛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有个小朋友写到了门源的油菜花,在花丛间采蜜的蜜蜂,也表达了对家乡对青海的热爱,我觉得这便是自然教育的目标。
数说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强化科研能力,布设各类监测设备1700余台(套),建成气象观测站16处,系统实施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调查项目120余项,累计与40余个科研团队建立合作关系,申请专利36个,注册科技成果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发布地方标准2项。
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范围达1.04万平方公里,设立4个管理分局、12个保护站,生态管护员70余人,初步构建与国家公园相适应的“管理局—管理分局—保护站”三级管理体系,建立“三证”管理制度。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