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森林覆盖率从7.2%跃升到79%,这一数据的变化浓缩了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30余年的播绿史。
站在西宁北山观景台远眺,青海云杉与油松染绿山谷,山杏与沙棘交织成画,清风拂过,掀起层层绿浪。难以想象,这片如今被誉为“城市绿肺”的山林,三十多年前还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荒山。
于1989年启动的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不仅是一场持续至今的“绿色接力”,更是青海绿化人创造出的“绿色奇迹”。作为青海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丈量着南北山的绿化轨迹,更折射出青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步伐。
作为南北山绿化的见证者,青海省南北山绿化服务中心生态管护员李常春笑着说:“以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栽活一棵树,现在树都成了林,山上的鸟儿、野生动物也变多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现在是种一棵就活一棵啊!”
以南北山为原点,青海的绿色实践不断拓展,构建起全省生态保护治理体系。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工程固沙+生物治沙+科技治沙”治理模式书写了治沙奇迹:沙珠玉地区共营造防风固沙林1.49万亩,设置沙障4.8万亩,建成1.05万亩(1亩≈0.0667公顷)的治沙样板示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从90%降到12.3%,“沙进人退”彻底逆转为“绿进沙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海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绿色发展打下坚实底气。
2008年,青海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立省”战略,明确“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决不能靠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为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
重大工程成为绿色版图扩张的有力引擎。2017年启动的“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以“史上最大规模”造林力度,推动全省每年完成营造林超10万公顷,成为青海生态建设的“加速键”。此后,持续开展的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更是让青海进一步实现从增绿到增效、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以“三北”工程攻坚战为支撑,青海的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2024年全省新增国土绿化面积624.28万亩、防沙治沙149万亩、草地修复治理470万亩,林草综合植被盖度达60%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缩减”。阿尼玛卿山脉、共和盆地等“双重”专项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扎实推进,西宁市、果洛藏族自治州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落地见效。通过推行乡土草种树种、图斑精细化管理,青海让每一片“新绿”都能茁壮成长,让生态建设更多更加稳固。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青海始终牢记嘱托,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每年向中下游输送超过600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青山与绿水相映,生态向好的和谐画卷徐徐展开。如今,黄河干流、长江、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35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100%,清澈的江河滋养着万物,更维系着全国的水生态安全。
如今的三江源江河奔流,青海湖碧波荡漾,河湟谷地生机勃勃,万物和谐共生。藏羚羊从2000年保护初期的不足2万只,繁衍至如今的7万只以上;高原旗舰物种雪豹,监测数量超1200只;濒危物种普氏原羚恢复至保护初期的11倍,数量达3400只以上;青海湖裸鲤由过去不到1万吨恢复到12万吨以上……
在海南州共和县境内的生态建设过程中,青海不仅致力于让山川披绿,更是让百姓在其中受益,将生态价值切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实践。
在塔拉滩荒漠化土地上,世界上最大的集中式光伏发电园区崛起,“板上发电、板下牧草”的模式使塔拉滩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实现了“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绿色、造一座牧场、富一方群众”的良性发展。
青海建立完善覆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的生态补偿制度,2024年,落实生态护林员劳务报酬、非国有林生态保护补偿、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等资金17.15亿元,4.48万名农牧民通过参与林草工程实现增收。
依托独特生态资源,青海大力发展中藏药材、冬虫夏草、沙棘等特色产业,发起成立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西藏五省区冬虫夏草产业保护联盟,虫草采挖年总产值达180亿元,辐射带动30万农牧民人均增收1.12万元,生态优势正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生态惠民的成效显著提升。
二十年来,从生态修复到“保护+利用”的融合发展,青海的绿色行动生动诠释着“还山于民、还绿于民”的深层内涵,这不仅是“两山”理念最朴素的写照,更印证着青海夯实生态家底,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方向。
如今,青海,正以绿色为底色,在守护“中华水塔”、筑牢生态屏障的征程上阔步前行,江河源头绿意更加浓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答卷更加厚重。
【口述】就一个目标:把树种活
青海省金融系统大寺沟绿化区护林员 段国禄
我是青海省金融系统大寺沟绿化区的一名护林员。1991年,在父亲的鼓励下,我跟着时任副省长尕布龙上北山搞绿化。那会儿我才18岁,脑子里的西宁城都是高楼大厦,跟着副省长那是进了城啊!可到了北山一看,那荒山还比不上我湟中老家的山,山上连根草都没有,更别说树了,起风的时候,黄沙能把山下的西宁城罩住,人都要被吹着跑。那时候心里想:在这样的荒山坡上,要怎样才能种活树啊!
尕布龙省长有办法,他让我们“先戴帽子后穿鞋”,先把山顶土质好的地方种满树,再一点点往下“啃硬骨头”,碰上“羊脑石”多、土质差的地,就先种灌木把地养起来。最开始的那些年,我们就一个目标——把树种活。
1995年,我媳妇也跟着上了山,每天跟着我挖坑、种苗、浇水,我们两个算是在这里扎了根。现在啊,这座山就是我们的家,山上的事就像是我们自己家的事一样,天天都惦记着。
这三十四年,我算是把南北山的变化看了个全。从一根草都长不出的“干山”,到现在站在山顶往下望,一片片绿油油的林子,从“种树”到“护林”,这样的变化真是我们三十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在山上待久了,对树的感情也变深了,哪天看不见这些树,心里反倒空荡荡的。我从18岁就跟这些树打交道,看着它们生长,好像也在看着我长大似的,这么多年过去,在我眼里,它们也不只是一棵树,就像是我照顾长大的生命一样。
从前山上风沙大,连个人都看不见,哪像现在,徒步的游客越来越多,有时候碰到他们,一句“你们辛苦了”,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三十多年里,我也动过放弃的念头,但看着这些亲手种活的树,还是舍不得丢下不管。现在就想着在山里继续干下去,一直干到干不动的那天为止。
要说这些年最让人高兴的,还是这片林子实实在在的变化。这里的土都是碱性土,原来土质差得根本种不活树,可这些年经过我们的养护,土质变好了,环境更是大变样。林木种子自己掉在地上都能生根成活,有些都长到一两米高了!你说,这变化大不大?
数说
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79%,造林保存率达86%,36条沟道得到治理,水土流失量减少8.6倍。
西宁南北山每年滞尘量从1989年的0.9万吨提升至7.5万吨,固碳量从787吨增至1.4万吨,涵养水源从114万立方米增长到1011万立方米。
2024年,青海新增国土绿化面积624.28万亩、完成防沙治沙149万亩、草地修复治理470万亩,林草综合植被盖度达60%以上,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7.4%。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2024年,青海共实施27个重大项目,完成建设任务910.14万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缩减”。
青海湿地保护率达64.32%,湿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8%,35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100%,黄河干流、长江、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