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夏末秋初,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高原冷凉蔬菜迎来丰收季,头茬蔬菜经航空物流直达北上广深;同一时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内,青海丽豪清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丽豪”)的精馏塔群与智能化产线交织,其电子级多晶硅产品达电子一级标准,比肩国际水平;在500公里外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的万亩苜蓿田里,牧民才让扎西操控植保无人机喷洒有机肥,这片曾含盐量3.2%的“不毛之地”,如今亩产(1亩≈0.0667公顷)干草稳定达450公斤……
这三个场景,是青海民营经济发展的微观切片。据青海省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经营主体突破56万户,税收贡献超52%,经济增加值迈入1500亿元大关,“半壁江山”地位进一步巩固。青海民营经济(含个体工商户)在品牌出海、科技创新、生态治理领域持续突破,成为高原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农产品牌:从“高原沃土”到“全球市场”
在青海,“特产”曾是民营企业的“标签”,却也一度是“局限”。如今,一批民企通过品类创新、冷链直供,让甘草、冷凉蔬菜等“高原味道”走上全球餐桌,更让“青海品牌”有了国际话语权。
甘草素有“十方九甘草”美誉,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日用化学品等领域。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倍力甘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甘草资源,深度开发甘草系列新产品。“国内甘草企业多以饮片加工为主,提取及深加工企业少,我们延伸产业链,深耕甘草提取物、健康食品研发,将产品做细做精做强。”公司董事长骆仕林说。凭借道地原料和稳定品质,“青海甘草”远销欧美、东南亚3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出口额达3547.1万元,2025年初各类甘草提取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目前,该公司是青海唯一甘草提取类全品种专业生产企业,建立了乌兹别克斯坦甘草酸粗加工基地、青海精深加工基地,成立专业甘草研究院,还设立上海、广东、欧洲营销中心,外贸市场持续扩大。
近两年,青海外贸企业在“冷”产业上更是实现了火热出圈。自2023年青海冷凉蔬菜首次直供香港以来,海东市不断拓展出口业务。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海东市冷凉蔬菜出口1905吨,同比增长1.4倍,占同期全省冷凉蔬菜出口的89.9%,马铃薯也首次出口至吉尔吉斯斯坦、泰国等国家,前7个月已出口3944吨。
据西宁海关统计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青海省“青字号”特色农产品出海劲头十足,出口农产品种类多达95种,相较去年同期新增56种。经西宁海关备案的出口蔬菜种植基地数量维持在49家,出口蔬菜品种从最初的13种增加至如今的19种,像彩椒、洋葱、豆苗等,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青海冷凉蔬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已从“单一供港”模式转变为“多元市场”格局,洋葱、蒜头、莴苣等11种冷凉蔬菜“朋友圈”已拓展至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6个国家和地区。
除冷凉蔬菜、冷水鱼出口亮眼外,青海其他农产品出口同样成绩斐然:实现养殖牦牛肉及其制品首次供港、冰鲜藏羊肉首次供澳,青海贝母、香菇菌棒等9种产品也实现首次出口,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出口质升量增,成为拉动青海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品牌“破圈”带动青海民营经济“外向型”增长。青海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青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达31.2亿元,同比增长89.3%,增速居西北五省首位,其中冷凉蔬菜、冻鳟鱼等绿色农产品出口量稳居全国第一。“现在青海民企出口,早已不是‘卖原料’,而是‘卖技术、卖品牌’。”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青海已有166家民企开展进出口业务,覆盖91个国家和地区,“从‘高原特产’到‘全球货架’,青海民企正改写‘西部内陆无外贸领先市场’的认知。”
科技攻坚:从“技术跟跑”到“标准制定”
青海的民营企业,曾因地处西部、人才匮乏,在科技创新上“慢半拍”。如今,一批企业瞄准锂电、半导体、藏药等细分领域,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突破技术壁垒,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在国际舞台上掌握“话语权”。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青海丽豪的还原炉厂房内,一根根多晶硅棒在高温中烧制成型,从进料到出炉需90至100小时,每个环节均严格把控。“采用‘绿色电力’制造‘绿色产品’,打造全球竞争优势最强的高纯晶硅生产线,实现零碳工厂和高占比N型硅料、电子级质量标准硅料的‘中国制造’,这是我们抢滩海外市场的‘底气’。”青海丽豪相关负责人说。
为解决电子级多晶硅“卡脖子”难题,青海丽豪在开发区投资建设电子级多晶硅项目,其纯度达11N(99.999999999%)的产品,是芯片制造的“粮食”。作为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青海丽豪近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截至今年4月累计获得专利68项。2024年,其光伏级高纯晶硅产能快速提升,N型硅料占比超90%,成为隆基、晶科等头部企业重要供应商;投资10亿元的2000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正在建设中,投产后将成为国内重要电子级多晶硅生产基地,同时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技术规范发展,推动绿色制造标准落地。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内,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3微米极薄锂电铜箔让记者有了新认识,这种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1/23的铜箔,能让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以上,铜箔使用量减少50%。“我们花5年攻克极薄箔轧制技术,目前产能达年产2.5万吨,已通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认证。”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9月,诺德新材料累计获专利80项,3微米铜箔量产技术全球领先;2024年与比亚迪合作的年产1.5万吨高性能极薄锂电铜箔项目正在推进中,预计全面投产后将显著带动青海锂电产业链增长。“青海有盐湖锂资源优势,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让中国锂电铜箔在全球更具竞争力。”
同样,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儿宁颗粒生产线高效运作,全程由智能化系统监控药品质量与药效。“智能化改造后,单条生产线操作人员从10人降至5人,人均产值显著提升,药品药效稳定性提高30%。”车间主任余勇指着中控屏幕说。作为藏药龙头企业,金诃藏药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医药,建立藏药数字化炮制系统,让千年藏药工艺有了精准“数字标准”。其研发的安儿宁颗粒、如意珍宝丸覆盖全国1万余家医疗网点,其中安儿宁颗粒年销售额突破亿元,与如意珍宝丸同为青海单品过亿元藏药。“藏药并非‘老古董’,借助科技赋能,才能迈向全国、走向世界。”公司相关人员表示。
生态共赢:从“荒漠治理”到“零碳制造”
青海是“中华水塔”,生态是最大的责任。青海民营企业深知: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而是要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路子。如今,从盐碱地改良到工业废气回收,从草场循环养殖到零碳工厂建设,一批民企正在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原答卷。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的万亩基地里,搭载北斗导航的大型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穿梭作业。“刚来时土壤含盐量高,种什么都不长。我们用深翻断盐、微喷灌控盐技术降盐,亩产干草从120公斤提至450公斤。”公司总经理傅云洁说。为破解“灌溉难”,奔盛草业引入水肥一体化系统,耗水量较传统漫灌减少一半以上;2024年,其苜蓿干草获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溢价达20%,还带动了周边牧民增收。
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牧民扎西多杰正把牦牛粪装进发酵罐。“公司免费发发酵设备,约1.3吨牛粪能制1吨有机肥,既能改良草场还能卖钱,我家每年增收约3万元。”扎西多杰说。他口中的公司,是甘德县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7年入驻后,搭建起饲草种植、牦牛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终端销售的全产业循环体系,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其“饲草—养殖—粪肥—草场”闭合生态链,推行有机饲草种植,用牦牛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制生物有机肥滋养草场,“饲草种植—牦牛养殖—粪肥还田”模式提升草场载畜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公司相关负责人于荷欢表示,企业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采用牦牛高效养殖技术及物联网平台,走循环经济路线,已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宁特钢”)的余热发电站里,65MW超高温亚临界发电机组运转,将高炉煤气转化为绿电。“这套系统每年输出约4.3亿度清洁电力,减少约39.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对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公司副总经理张伟介绍。作为老牌钢铁企业,西宁特钢曾因高耗能、高排放面临转型压力。2020年起,企业加大绿色改造投入,建成全省最大工业余热回收系统,降低能耗;引入碳捕集装置,每年封存一定规模二氧化碳;推进烧结、球团静电除尘、脱硫、脱硝改造,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环保投入看似增加成本,实则积累竞争力,未来绿色将是发展底色。”张伟说,如今西宁特钢正稳步迈向“零碳制造”。
品牌是名片,科技是内核,生态是底色。从品牌出海到科技突围,从生态治理到零碳制造,青海民企的每一步“突破”,都紧扣青海省情定位。丽豪清能的半导体硅料、奔盛草业的苜蓿田,拼凑出青海民营经济“新坐标”:从依赖资源的“传统型”转向创新驱动的“科技型”,从单打独斗的“零散型”转向产业链协同的“集群型”,从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转向生态优先的“绿色型”。站在新起点,青海民企正以硬实力“破局”,书写更多“绿色崛起”新故事,奔赴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记者感言】民企当“主角” “青字号”唱“好戏”
如今,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青海民营企业正以非凡的活力与勇气,引领“青海产”强势出海,让“青字号”品牌在国际市场熠熠生辉。这不仅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崭新篇章,更是民营企业开拓进取、实现跨越发展的生动写照。
回首往昔,青海的特色产品虽独具魅力,却受困于地域限制,在外省都难觅见踪迹,遑论国际市场。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与市场环境的优化,这一局面得到了极大改变。青海民营企业紧抓机遇,以创新为驱动,以品质为基石,在农产品、青海造等领域多点开花,实现了出海。
在农产品领域,青海的高原冷凉蔬菜成为“出海先锋”。独特的高原气候,赋予了蔬菜鲜嫩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以及绿色、生态的品质标签。自2023年青海冷凉蔬菜首次直供香港,便开启了其进军国际市场的征程。海东市作为主力军,2025年前7个月,冷凉蔬菜出口1905吨,同比增长1.4倍,占全省出口的89.9%。如今,经西宁海关备案的出口蔬菜种植基地达49家,出口蔬菜品种从13种增至19种,彩椒、洋葱、豆苗等不仅摆上了中国香港地区的餐桌,更远销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青海的冷凉蔬菜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正逐步构建起“多元市场”格局,让“青海味道”香飘海外。
除了冷凉蔬菜,青海的其他农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青海的马铃薯凭借高淀粉含量和上佳口感,深受国际市场欢迎。今年3月,92吨来自海东市乐都区的优质马铃薯,通过冷链集装箱车队,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口至吉尔吉斯斯坦,为青海农产品出口再添佳绩。与此同时,青海的冷水鱼产业也成绩斐然。青海利用得天独厚的冷水资源,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冰鲜虹鳟鱼通过“腹舱带货”模式,实现当日送达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区。
在“青海制造”方面,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让青海藏毯这一传统技艺走向了世界。藏毯作为世界“三大名毯之一”,承载着深厚的青藏高原文化底蕴。圣源地毯集团不仅传承传统加牙藏毯技艺,生产手工编织地毯,还引入先进生产线,实现规模化、定制化生产。目前,公司70%的产品用于出口,远销迪拜、拉斯维加斯等地,成为青海制造走向国际的“排头兵”。
依托青藏高原的甘草资源,深耕甘草提取物、健康食品研发,青海倍力甘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甘草系列产品,凭借道地原料和稳定品质,畅销欧美、东南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出口额超3500万元……
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青海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推动“青海产”出海,政府积极组织各类洽谈会,为企业搭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平台;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资金扶持到税收减免,为企业减轻负担、增强发展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物流条件,降低企业出口成本。青海省商务厅、西宁海关等部门更是主动作为,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针对农产品出口,海关创新监管模式,利用智慧海关建设与企业“数字渔业”“数字农业”相结合,实现对生产、加工、出口等环节的全流程高效监管;对企业开展“一对一”指导,帮助企业办理各类资质证书,应对境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落实原产地享惠政策,让企业享受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回顾青海民营企业“青海产”品牌出海之路,成绩令人瞩目。但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挑战依然严峻。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安全和环保的标准不断提高,青海企业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牌建设,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同时,拓展国际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青海作为重要节点省份,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民营企业应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挥自身优势,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让更多的“青字号”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