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山谷中的薄雾还未散尽,马鹿和白唇鹿悠然地在草滩上踱步,笼舍内的赤狐追逐打闹,雪豹慵懒地趴在窝里,黑颈鹤以优雅姿态眺望远方……
在这里,每一只动物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救护故事。它们当中,有的被母兽遗弃、有的受伤,救护人员从处理伤口到模拟野外环境训练生存技能,用专业和耐心帮它们重拾野性,等待它们重归大自然。
手机成长相册里的感人故事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的工作从清晨开始。8时左右,工作人员根据动物种类、年龄及健康状况准备食物,猛禽享用特制肉食,幼崽吮吸温热羊奶,黑颈鹤则获得一份水生植物套餐。
众多疗养的野生动物中,一只不到半岁的岩羊成了特殊的“小跟班”。它紧紧跟在饲养员身后,时不时停下脚步,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环境,确认安全后,它又蹦蹦跳跳起来。
随着第一批访客踏入救护站,笼舍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两只赤狐隔着玻璃窗与游客互动。白唇鹿和马鹿则大大方方地走到围栏边,与游客亲切地打招呼。一座小屋的角落里,一只胆小的荒漠猫躲在隐蔽处,观察着游客的一举一动。而它的邻居——高冷的黑颈鹤则静静地望着远方。
“这只雕鸮情绪稳定,检查时特别乖。”技术员徐丰奕翻开手机相册,画面里一只猛禽引起记者的注意。“我们在给它检查时,它从不挣扎,像是知道我们在帮它。”徐丰奕的手机相册里还存着白唇鹿“壮壮”第一次在草地上撒欢的短视频,以及雪豹“齐德龙”的日常。这只源自小品名字的老寿星雪豹,慵懒地趴在木架上打哈欠。
徐丰奕的手机里,存满了这些动物的成长点滴,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被救助的精灵独特的性格与习性。
用心守护每一只被救助的动物
“它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面对访客的提问,徐丰奕聊起了救护站里这些小可爱的由来。
徐丰奕说,白唇鹿和马鹿分别是在2022年与2023年被救护的。它们被发现时年龄还小,因为离群后,在野外失去了生存依靠,自小接受人工喂养。徐丰奕说,它们的野外捕食、避险等本领较弱,需要长到两三岁并在野化训练合格后,才能放归野外。
2023年救助的还有两只赤狐。它们被发现时在人类生活区附近,当时仅两个月大,周围没有母狐守护。经过人工哺育后,救护站工作人员尝试帮它们训练野外生存技能,但发现它们因习惯人类生活环境而失去野外独立生存的能力。最终,这两只赤狐也成为救护站的老成员。
雪豹“齐德龙”的救助则更显特殊。这只约9岁的老年雄性雪豹被发现时,身体虚弱且营养不良。它的右侧上犬齿已脱落,导致捕猎能力大幅减弱。尽管经过训练能捕食家兔,但效果不理想。考虑到它的年龄和牙齿缺陷,救护站工作人员最终决定让它在此安度晚年。
徐丰奕说,黑颈鹤是在2024年被救助的。这只雌性黑颈鹤被发现时,翅膀端和爪趾均有损伤,翅尖骨折后畸形愈合,已无法完成长距离飞行。作为典型的迁徙候鸟,失去飞行能力就意味着它无法回归自然种群,经评估后,它也留在了救护站。
43只野生动物重获新生
“24小时不能离人,喂奶、保暖、观察状态,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饲养员格日什加回忆着照顾藏原羚幼崽的经历。他说,深夜轮班时,看着眼前的小家伙熟睡了,那一刻觉得所有的疲惫都值得。
这样的场景在救护站并不罕见。从失去母爱的藏原羚幼崽,到需要人工干预的岩羊宝宝,救护站的工作人员既是兽医,又是小可爱们的“宝妈宝爸”。
笼舍外,岩羊幼崽围着饲养员蹦跳,却始终保持着半米的安全距离。游客想伸手触摸,工作人员总会及时劝阻:“现在多一分接触,以后放归时就多一分障碍。”
“它们属于这片山,我们只是暂时替大自然照看它们。救助野生动物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它们留在救护站,而是通过系统训练让它们重新掌握生存技能。”这是救护站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信念。
数据印证着这份守护的成效: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已成功放归17种43只野生动物,其中6只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卫星项圈回传的数据,科研人员能清晰追踪放归个体的生存轨迹,这些数据不仅用于监测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还成为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依据。
努力让每只动物都重返大自然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建在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已累计救助、收容野生动物217只,其中兽类85只、鸟类132只。救助对象涵盖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荒漠猫、雪豹、黑颈鹤等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兔狲、藏原羚、雕鸮等17种。
徐丰奕说,救护工作是全流程管理模式,每只动物入站后,首先接受全面体检并建立专属档案。从入站时的初步检查,到康复期的行为训练,再到放归前的野化适应,每个阶段均被详细记录。为科学评估放归效果,工作人员还为成功放归的野生动物佩戴卫星项圈,实时追踪它们的活动轨迹。
在救护站的工作记录中,多个第一次见证着救助体系的完善:第一只成功野化的岩羊幼崽、第一只放归后通过卫星项圈传回活动轨迹的雪豹……这些案例为救护站的后续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采访中,记者对野生动物的救护也有了更深的理解。217份动物救助档案,不仅是对生命的记录,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当访客通过救护站工作人员的介绍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存困境,当科研人员用卫星数据论证生态廊道的重要性,这些故事正在悄然改变公众的认知——救护的意义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物种,从而参与到野生动物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生态保护中。
在这里,每一名工作人员都用奶瓶喂养过幼崽,用绷带给动物包扎过伤口,精心照顾着每一只动物,最终都会尽可能将它们送回山林,让野生动物在属于它们的天地里,自由地奔跑、飞翔……
(来源:西海都市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